龍王殿的壁畫看上去是佛教人物,仔細看下去,卻不是什麽佛傳故事,講的也不是本生因緣,反而更像是道教的東西,妙趣橫生地展示了一幅幅社會生活的縮影。平民百姓的打扮、吃茶、煮飯、打魚、砍柴、采藥、閑談;王公貴族、達官貴人的開道鳴鑼;畫中有流離失所的難民、鬱鬱寡歡的樂手,善良勤勞的農夫與大腹便便的權貴。

    唯一可以算得上肯定是佛教故事的隻有《玄奘取經圖》,龍王也是天龍八部的九頭龍王,一種在佛經故事中能繞妙高山,並以龍為食的龍王。現在朝廷提倡道教,百會寺的香火也不興盛,在楊誌的眼裏,這樣的寺廟能夠保存下來,已經是一件極其不容易的事情,背後如果沒有當地的富紳或權貴撐腰,恐怕早就改為道觀了。

    這種氣氛下,平日裏來的香客大部分都是虔誠向佛的,功德箱的香火全憑自願,龍王殿自然是個被忽視的地方;楊誌依舊不願放棄壁畫的線索,終於在一處裂縫中看到一點端倪,裂縫顯示出粉刷的牆壁後麵不是磚塊或者土牆,而是粉過的白色,雖然年代久遠,已經發黃,但是還是能看出來,有的地方甚至有一些色彩的斑點。

    楊誌來自後世,多少知道點莫高窟的故事,由於曆史的原因,敦煌藝術中的密畫和中原新畫風的壁畫被保存到後世,考古者就發現北宋洞窟多以前代洞窟改建而成,宋代壁畫之下往往覆蓋有唐代或北魏壁畫,九八窟的《勞度差鬥聖變》,六一窟的大幅五台山圖都是這樣藏畫於畫中。

    再看龍王殿中的那位龍王雕塑,楊誌真的看不出是什麽龍,隻是看到龍王的身體還是龍的形狀,沒有穿衣服,但是金光閃閃,屬於四爪金龍。在上古神話中,龍是通天神獸,是升仙的坐騎,早期的道教隻承認龍有施雲布雨法力,卻隻是拿它當腳力使用;直到後來佛教將龍神據為己有的時候,才醒悟過來,大力爭搶龍神,奉為龍主。最後道教的龍王無處不在,諸天有龍,四海有龍,四十八山有龍,凡是與水沾上邊,無論湖海河川,甚至淵潭池沼以及井、泉之內,都有龍王駐在。

    楊誌不想空費心思,走到前麵找到空閑下來的知客僧,遞上去五兩銀子,現在百會寺艱難度日,一天的香火錢有時候也隻有一兩左右,五兩銀子雖然不能與富貴人家相比,多少也算是不的手筆。尤其看楊誌是勞苦大眾的楊誌,知客僧對楊誌的的虔誠頓時動了惻隱之心,雙手合十施禮說:“阿彌陀佛,施主佛心至誠,佛祖一定會多加佑護,消災去難,吉祥平安!”

    楊誌合十還禮道說:“謝謝師傅的吉言!”

    “施主是打算請願還是求簽?”知客僧接著詢問,在心裏開始盤算是不是給楊誌漏一支上上簽;楊誌客氣地說:“我是從汴梁來的,對寺廟的曆史最感興趣,不知道這百會寺有沒有什麽以前的典故,師傅方不方便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