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地的酒館有一特色,酒館就隻賣酒,不搭菜;

    趙人好酒,講究個喝酒就是喝酒,要那下酒菜的,通通是不懂酒的。

    有一則故事一直在趙地流傳,趙國國主請大燕攝政王喝酒;

    攝政王見麵前隻有酒,沒有菜,不由納罕:菜呢?

    趙國國主堅定地說趙國喝酒,就無菜,要上菜,得撤酒;

    攝政王不高興了,說:孤要下酒菜!

    趙國國主堅持說規矩不可破;

    攝政王怒拍桌子:給孤上菜!

    趙國國主隨之大喝道:既入趙地,則遵趙地規矩,在我趙國,這喝酒的規矩,比天子都大!

    攝政王最終不再堅持,與國主以趙地規矩飲酒三杯後,再撤酒上菜。

    這個故事,在趙地民間流傳甚廣,趙地百姓們對此可謂是津津樂道,每次聊到這裏,都不自覺地揚起脖子,麵色泛光。

    雖說,但凡稍微上點台麵的其實都能清楚,這個故事壓根就無法推敲;

    首先當今趙國國主,是在燕人大軍圍都城時造自己父親的反,在燕人的支持下才得以上位的。

    他有這個膽子,在大燕攝政王麵前硬脖子?

    更別說什麽動輒大喝,趙地規矩大於天子的話了,真敢這般說,信不信人攝政王直接一巴掌給你拍死換個人當這趙國國主?

    但老百姓就愛聽這個,也傾向於相信這個。

    其實,自古以來,就算是在史書上,也不乏有名臣當麵嗬斥敵國君主的記載,寫得可謂是豪氣衝雲霄,這其中,以乾國例子最多。

    嗯,被嗬斥的君主,大多也是燕國君主,結果往往是燕國君主在乾國使臣的浩然正氣麵前,自慚形穢,一次次地敗倒在乾國士大夫的文人風骨與大乾文華禮節麵前。

    鼎盛時,沒出使過外國,沒顯露過浩然正氣的,都不好意思位列朝堂上做那相公。

    趙地小酒館內,客人不少,這座酒館所在的小城,算是來往商旅去南門關入晉地的必經之路,故而一直不缺人氣。

    酒館內是不賣菜的,但酒館外頭,有不少小商販販賣一些從果脯、瓜子花生到熟食的下酒物,客人進了酒館,要了酒,占了桌,再遣同行一人去外頭掃一圈,買些下酒物過來,酒館也不會說什麽。

    說白了,趙地酒館的風氣,其根本還是始源於百年前趙地屬於四戰之地,百姓日子過得苦哈哈的,那時的酒肆,一個布頭蓋子加幾張凳子外搭兩壇老黃酒就能開張了,是真沒餘力再鼓搗其餘的吃食以及環境,大家夥漸漸地就養成了類似的“湊台子”的習慣,習慣久了,就成了習俗。

    酒館二樓,一白衣女子手裏拿著一壺酒,痛快地一飲而盡;

    附近桌上甚至樓下桌上,不少江湖大漢,目光都留意著這一幕。

    隻覺得這女子氣質不凡,這喝酒的姿態,也是讓人眼饞。

    女子對麵,坐著一女童,女童正專心吃著湯圓。

    一大一小,倆女子,長得忒像,應該是一對母女。

    趙地的治安不算很壞,但也不至於路不拾遺,尤其是從當年大燕攝政王一怒之下屠了梁國都城後,大量梁人遷移進了趙地,使得一些幹黑營生的小幫派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但也沒人傻乎乎地看人家母女單獨坐那兒就上去調戲。

    行走江湖的,有兩點要注意;

    一是衣著不要華麗,否則容易被看作肥羊;二是隨行女眷,不能過於顯眼漂亮,否則容易引起歹心。

    這是尋常老百姓都知道的遠行道理,再加上這些年戰亂頻頻,世道不安,普通人膽兒變大,賊人則是變多;

    故而,

    敢於大大方方路麵不遮掩的,多半是真有這股子底氣在的。

    酒館有說書先生,禿頭,臉肥,個兒矮,旁邊幫忙拉弦兒的,是他閨女,一臉虎妞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