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軍開始敗退,

    是的,敗退;

    主要是因為燕軍敗得,過於真實,真實到難以看到什麽做作的痕跡。

    一是因為全盤謀劃之中,連一線的總兵,他們也隻是棋子,並未能參透其中真意,這就直接導致了他們是完全本色出演;他們是真的在為了照顧王爺布局失誤的麵子,護送王爺後撤回鎮南關以圖將來。

    另一方麵則是因為鄭凡在基建的執拗上出了疏忽,導致燕軍的防禦體係看似完備實則沒了重點,在楚軍大規模的多路攻勢下,守不住……那是真的守不住。

    乃至於當燕軍撤過渭河,楚軍跟進踏破先前燕軍那一座座營盤時,

    連謝玉安都感到有些恍惚,

    一切的一切,都是那般的巧合以及順理成章,嚴絲合縫得讓人挑不出毛病;

    這種湊巧,真的是能設計出來的麽?

    可能,

    真是自己想多了?

    自己的父親,和他們,其實是賭對了麽?

    “報!!!定親王派信使來請示都督,是否渡河!”

    另外三路大軍,都已經推到了渭河邊,接下來,就是渡河兵進上穀郡了。

    當然,派人來詢問自己,其實也隻是走個過場而已。

    燕楚格局之關鍵,在鎮南關。

    鎮南關一日不拿回來,燕人就能繼續從容地自北而下,用他們的馬鞭,鞭撻楚國的疆土與子民。

    自己其實根本就沒時間去猶豫和思索,既上牌桌,就至死方休。

    “傳令下去,各部渡河,按既定路線推入上穀郡!”

    身為大都督的謝玉安,最終還是下達了這道軍令。

    第三天時,大楚中路軍先頭部隊已經過河,在其他三路兵馬的配合下,開始深入上穀郡,中間段的主力,也已經過河完畢。

    謝玉安謹慎穩妥了一些,選擇最後一批過河。

    按照既定的方略,各路先鋒軍統一由定親王統籌指揮,中路軍以及後續跟進的兵馬,則依次入列;

    謝玉安這位大都督並不會繼續上前,而是轉為負責在渭河沿線設立據點,轉接自後方運輸上來的糧草為大軍提供支援。

    真到了真刀真槍幹的時候,他的作用反而沒那麽大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位大燕的攝政王以及他的那座王府,雖然以善於地方治理而出名,但對上穀郡這麽一大塊地方,采用的卻是人口盡數內遷,根本就不做開發的政策;

    所以,上穀郡現在除了少數的幾座塢堡之外,近乎就是一片白地,前方的楚軍想就地取糧根本就不可能。

    也因此,糧道,成了當下重中之重,一旦前方攻勢暫時受挫,大軍又無糧可繼的話,那麽先前的這一番進軍與努力,都將成為泡影。

    一旦燕人緩過神來,將主力調回,楚軍隻得撤兵向後退,退出上穀郡,退出渭河,而且還得再次拱手讓出渭河防線,退回三郡;

    眼下,大量的民夫正在兩岸忙碌,好在楚國的水師在楚軍控製了渭河兩岸後,也從覓江處下來,起到了極大的幫襯作用,極大的提高了運糧的效率。

    前方,不斷的有戰報傳來,定親王領軍,可謂高歌猛進,一連和燕人交手了幾次,仗著己方優勢兵力,都將燕人擊退。

    眼下,

    楚軍已經觸碰到鎮南關了。

    定親王決意,先將燕人餘下兵馬,全部推過鎮南關去,最重要的是,要將燕人的那麵王旗,給逼退回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