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是這樣的強烈共鳴,激烈地震撼著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者的心靈,這其中,也包括同樣從革命中迎來希望和新生的中國人。

    1942年,第一版《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中譯本,讓無數中國讀者癡迷於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感召在保爾強大的精神力量之中。在新中國,“保爾”這個名字同楊靖宇、邱少雲、雷鋒、王進喜一樣,受到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崇敬和愛戴,激勵著無數人為了新國家的建設而勇往直前。失去了左眼、左手、右腿的兵工研究員吳運鐸,還有身殘誌堅的殘疾人作家張海迪,他們都被稱為“中國的保爾”。

    不可否認,“保爾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烙印,如今,保爾艱苦抗戰的滄桑歲月,已經在世界和平的大格局下離我們越來越遠。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也在改革開放中邁入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然而,“保爾精神”的精髓 — 為人類的進步和解放而無私奉獻的精神,卻仍舊是新一代國人實現中華民族騰飛、自我人生價值的不竭動力。

    為了使青少年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這部小說,本書在全新翻譯的基礎上重新潤色。在語言風格上,保持原著的樸實與簡練,多用貼近青少年的詞匯和複句句式;在結構上,強化了鋪墊和敘述,使保爾的故事更加引人入勝;在內容上,對時代背景複雜的事件,多著筆墨解說,對龐雜的枝幹情節,簡明扼要地敘述。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隻有一次。人的一生應該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 — 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希望這段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座右銘,能夠永遠傳承下去,讓不畏艱險、勇於進取、艱苦創業、頑強拚搏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的血脈中生生不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