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說:“作為企業,在生意順利的時候,如果連續擴張後要切忌加大投入,絕對不能過分貪婪。當生意更上一層樓的時候,絕不可有貪心,更不能貪得無厭。”

    對每一名經營者來說,能夠把生意做大,是夢寐以求的事情。這不僅能夠帶來更多的利潤,還標誌著自己事業的最大成功。但是,李嘉誠卻對此保持著一種警惕。

    從塑料花轉型地產,再到多元化的經營戰略,李嘉誠推動著自己的公司一步步發展壯大。可以說,沒有做大做強的欲望是不行的。但是,這種欲望,應該是向上的動力,而不是盲目的貪婪。

    事實上,當生意做大的時候,李嘉誠感受到的不僅是欣喜,更有一份警惕。他時刻克製著自己的貪心,用“理性”的態度保證了決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避免了企業在發展中翻船。

    李嘉誠經常提醒大家:“大前年賺錢了,前年賺到了,去年也賺錢了,如果今年還能賺到,那就太好了。可是,這個世界沒有那麽順利的事,賺了三年以後,第四年是不是還會賺呢?所以經商時應該有賺了三年就退回一年份的想法才好。”

    在李嘉誠看來,如果有了這個決心,現在就不用驚慌,就算排出一年份,還會剩下兩年份。有了這種想法,就不會有苦惱,因此也就不會慌張,因為不慌張,所以能輕鬆地處理事物,這時候也會出現智慧,說不定在第四年還會有賺錢的事。這實際上符合現代經濟中有關波動的規律,是一種經商的大智慧。

    俗話說,“事不過三”,如果有三年的好景氣,一般人往往會拚命地擴大經營,以致造成投資戰線過長,攤子鋪得過大,往往在後來經營中埋下經營的危機。賺到了錢,就想賺更多的錢,這種想法使人不斷地走向更加急功近利的處境,往往會做更大的投資,但是企業的容量就像一隻水桶,水已經滿了,卻還要往裏添水,最後全都溢出來了。

    在現代商業世界裏,每天都有各類公司開張,同時也有許多公司關門倒閉。而那些被淘汰出局的公司,相當一部分是犯了“拔苗助長”、盲目擴張的商家之大忌。也就是說,這些公司的領導人在生意做大的時候,太貪心了,失去了理智,最後敗走麥城。

    美國大型零售企業凱馬特曾經聲名顯赫,1981年,凱馬特的店鋪總數超過了2000家,網點覆蓋了美國50個州。就當時的經濟狀況而言,凱馬特足夠大了,但是這時,它的管理層開始失去理智,錯誤地認為做大就是做強,隻有不斷地做大才能保持自己獨有的強勢地位。

    1984年,它收購了家裝連鎖店Builder Square。1989年,它收購了PACE會員製倉儲超市。1990年,它收購了擁有10家店鋪的體育用品連鎖超市Sports Authority和辦公文儀零售商Office Max。1992年,它又進軍歐洲,收購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國的13家店鋪,以及Borders圖書連鎖超市企業。1994年,它在墨西哥和新加坡建立合資零售企業。到了1997年,凱馬特還傾力推出了所謂“大凱馬特”(Big Kmart)店模式,比傳統的凱馬特店更大,商品更多。

    但是,折扣商店和其他商店的顧客群體不同,服務方式也不同,凱馬特的競爭優勢無法延伸到這些領域。結果,這些耗費大量資金和精力辛辛苦苦收購來的企業,最後都虧損,不得不忍痛“割肉”,一一悉數賣掉。並且,“大凱馬特”店模式也令人大失所望,最終於2001年棄之不用。

    而在凱馬特四處擴張的時候,沃爾瑪已經悄悄後來居上,並取代凱馬特成為美國零售業的霸主。從2001年開始,凱馬特試圖扳回霸主地位,與沃爾瑪大打價格戰。但這時,凱馬特已經雄風不再,一位零售業谘詢師這樣說:“凱馬特和沃爾瑪打價格戰,就相當於盧森堡和美國開戰。”結果,凱馬特的贏利大受影響,到期的欠款無法支付,最終隻能申請破產保護。

    李嘉誠指出:“商業投資需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禁忌貪欲過甚而不知自製。”作為一個商人,如果貪心過大,那麽他在商戰中很快就會敗下陣來。人由於貪欲不止,往往隻見利而不見害,結果是利益也沒有得到,禍害反而先來臨了。

    韋爾奇曾對“大企業病”有過生動的描述。他說,染上“大企業病”的企業,就像一個穿上了很多層毛衣的人,不但體態臃腫,行為愚鈍,而且感受不到市場的溫度變化。但是,在現實的經營活動中,許多大企業還是試圖套上更多層的毛衣,為了使自己顯得更大。在局外人看來,這樣的行為幾乎超出了理性的範圍,但似乎已經無法自控。為什麽?因為企業的決策者不知道“止”,隻知道“進”。

    貪心會讓經營者失去理性,導致投資失敗。在經營活動中,如果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收益,但是還把目標定在百分之百的占有上,那不是雄心壯誌和目光長遠,而是人心貪婪的表現。在一個高度競爭、劇烈波動的市場中,資金的轉移和再分配往往在極短的時間裏完成,這就要求投資者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特別要注意克服貪婪心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