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企業而言,並不僅僅是謀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經濟體,企業作為社會的細胞體,還是社會整體財富積累、社會文明進步、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環境這三重底線,需要對員工、消費者、供應商、社區、環境等一係列對象負責。簡單說,企業的社會責任可以表現為關心員工成長、對消費者權益負責、關注環境保護、救助社會中需要關心的群體等。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隻有建立一套完整的理念,用理念目標來引導員工、凝聚員工,才能推動企業發展。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胡柏剡深深地明白這個道理,1997年導入CIS係統,確立了“創造財富,造福社會”的企業宗旨。

    “企業發展了就要時時想到反哺教育,造福社會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是我們新和成人的共識。”這是胡柏剡經常說的一句話。公司不斷發展的過程中,胡柏剡一直把支持和參與社會公益事業視為自己的責任,努力回報社會、反哺社會。

    胡柏剡曾出資20萬建了一所希望小學;投資3億元創辦了現有在校達12000人的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投資近3000多萬元用於改善城關中學和大市聚兩所學校的辦學條件。2004年,捐資50萬在大市聚建立“新和成福利院”,同年成立了“新和成獎學金”,已幫助383名貧困大學生圓了上大學夢,為新昌教育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

    憑借在公益事業方麵所表現出來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公司也因此多年被評為紹興市、新昌縣關心下一代幫困助學先進集體。胡柏剡也先後獲得新昌縣關心下一代先進個人,新昌縣關心下一代幫困助學模範等榮譽。

    麵對諸多的榮譽和掌聲,胡柏剡並沒有停止前進的步伐,而是堅持“創新精細化工,改善生活品質”的企業使命,秉承“為振興當地經濟辦企業,為振興民族工業辦企業,為造福社會辦企業”的信念,不斷以嶄新的姿態,一步一個腳印,朝著把新和成辦成“中國新和成”“世界新和成”的目標努力奮鬥。

    從現代生產力和現代市場經濟發展的觀點看,企業越發展,其履行的經濟責任越大,其履行的社會責任也就越大。單從生產力發展的層麵上看,企業履行經濟責任也等於履行了重要的社會責任,因為企業為社會、為民眾、為消費者提供了產品和服務;但從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雙重角度看,這部分社會責任還不夠完整,企業還應當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承擔經濟責任以外的社會責任。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保障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職責。

    3.要有吃虧的“工業精神”

    2006年,董明珠在《中國經濟周刊》署名發文《企業要有“工業精神”》,在文章中,董明珠首次提出了製造業企業要有吃虧的“工業精神”,她說,所謂“吃虧”就是先付出,再講獲取;不是一味地想著自己的利益,否則社會不可能和諧。“我們奉獻了自己的價值,人們用我們的產品改善了生活,擁戴你的人才會越來越多。‘吃虧’不在於創造了個人財富,而在於創造了社會財富。”董明珠表示,要在技術創新方麵多幹實事、長期作戰,要耐得住寂寞;另一方麵,要對未來負責,不僅關注現實的消費需求,更要關注消費者的根本需求。

    在當時人人想賺快錢的年代,這種“吃虧的工業精神”似乎不合時宜,但事實是,董明珠的遠見和智慧再一次讓格力在家電行業腥風血雨的競爭中獨活在一片綠洲之上。

    有遠見的企業不會遇到冬天,如今,在中國家電行業整體負增長的蕭條環境下,格力銷售額年均增200億元無壓力,同行愕然。

    2010年,董明珠發出了“中國創造之路”的倡議。董明珠說,這是自己出國時,看到外國人對中國產品的評價有感而發。為什麽中國製造還是低質低價的代名詞?它需要企業家來改變這一現狀。大家都認為德國人很嚴謹、很認真,因為它的產品寶馬、奔馳家喻戶曉。

    在格力展覽大廳的入口,有幾行刻在玻璃板上的文字:“一個沒有創新的企業是沒有靈魂的企業;一個沒有精品的企業是醜陋的企業;一個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是沒有脊梁的企業;一個沒有脊梁的企業是永遠站不起來的。”

    吃過市場苦的人,懂市場、知人心。有問題就解決問題,有困難就克服困難。這種堅忍不拔的品質,從董明珠在2014屆大學生訓練營開幕講座的講話裏可見一斑:人性固然貪婪,關鍵是看自己怎麽選擇,目光要放長遠,不被眼前的利益誘惑。但一旦看準了機遇,抓住它。團隊裏有害群之馬,要第一時間剔除,不能壞了規矩。

    如今,格力電器在她的帶領下,從一個籍籍無名的“組裝廠”發展成為今天“掌握核心科技”、年營收過千億的行業首席企業。

    對於董明珠“吃虧精神”的觀點,牛根生非常認同,他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對那些創業選手點評時強調:“年輕人要吃得起苦,更要吃得起虧。”對此,牛根生感觸頗深。在牛根生擔任蒙牛總裁的前六年裏,牛根生將自己年薪的五分之四輕輕鬆鬆分給了跟隨他的同伴。“看到分出去的錢能給同伴們創造更好的生活,那種感覺真是棒”,牛根生似乎回味無窮。他說:“看著錢從無到有,很有成就感。但沒想到,從有到無更令人痛快!”

    對於創業者吃虧這個問題,牛根生談了他的看法,在創業的路上,“吃虧”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主動地吃虧;一種是被動地吃虧。“主動地吃虧”指的是主動去爭取“吃虧”的機會,這種機會是指沒有人願意做的、困難的、薪酬少的事,因為無便宜可占,大部分的創業者不是拒絕就是不情願去做。你主動爭取,合作夥伴當然對你感激有加,一份情絕對會記在心上,日後無論是短期合作還是中長期合作,他都有可能幫助你,這是對人際關係的一種投資。最重要的是,創業者什麽事都嚐試去做,可以磨煉創業者的做事能力和耐力,不僅懂得的比別的創業者多,也會進步得比別的創業者快,這是你的無形資產,絕不是用錢可以買得到的。

    對此,馬雲非常讚同牛根生的吃苦和吃虧精神,對於這個問題他曾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回憶說:“不過我仍要感謝在我創業中曾經幫助過我和欺騙過我的所有人,感謝他們讓我快速成熟起來。”馬雲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事實上,連馬雲都說曾經被3家公司欺騙過。雖然那3家公司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但是,馬雲仍然在中央電視台《贏在中國》欄目點評時說感謝他們:“吃虧是每一個創業者必須走過的一個曆程,隻有謹記那些曾經欺騙過他們的人,從而從他們身上學到更多的防騙能力,才是最有效的吃虧精神。”

    在經營的過程中,牛根生發現,在創業路上,做人其實也可以“主動吃虧”的,因為做人比做事要難。在這裏需要強調的是,但凡創業者有“主動吃虧”的心態,那麽創業成功的概率將大大增加。其實,創業成功也並不難,難就難在大部分創業者總是喜歡占別人便宜,不喜歡吃一點虧,結果很多合作就此而終止。一些聰明的創業者通常讓合作者占一點便宜,換來長久的合作。其實,合作者今天占你一點便宜,他心裏多少都會過意不去的,他們會在恰當的時候回報你,這就是聰明的創業者“吃虧”之後所占到的“便宜”,這也是這樣的創業者大都會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