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回魯國後,立即受到國君的親切召見。孔子向哀公叩頭道:“孔丘拜見主公!”

    “夫子平身,這些年,你在外受苦了!”魯哀公給孔子賜坐。

    孔子說:“丘離開魯國十四年,思國念鄉,現在回來,十分欣慰。”

    魯哀公說:“夫子博學多才,精通政事。請問,作為一國之君,為政之首要一條是什麽?”

    孔子說:“國君為政之要在於選臣。”

    魯哀公說:“為什麽國君為政在於選臣呢?”

    孔子說:“因為國君為政在於執掌國家全局、國家大事。國家全局的興衰係於國家大事的辦理成效。國家各方麵的大事要靠各方麵的大臣去辦理,大臣選得好,國家就治理得好。堯、舜、禹、湯、周文王、周武王皆注重選用優秀的大臣,結果,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所以,對於國君來說,選臣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魯哀公說:“應選什麽樣的人做大臣呢?”

    孔子說:“應選有仁德的賢才,即選那些誠心輔佐主公推行禮治、公正清廉而又能文能武的人。”

    魯哀公說:“不能選什麽樣的人當大臣?”

    孔子說:“不能選庸者、貪者、偽善者、狂妄者做大臣,因為選用此類人無助於國家振興,隻能瓦解、敗壞國家。”

    魯哀公說:“怎樣做人民才會臣服?”

    孔子說:“把正直的人提拔起來放在邪陋的人的上麵,人民就臣服了;把邪陋的人提拔起來放在正直的人的上麵,人民就不會服從了。”

    魯哀公說:“國君為政應注意什麽?”

    孔子說:“多儲糧食,從嚴治軍,加強軍備。”

    魯哀公說:“夫子一向主張以禮治國、以仁德治國,今天為何又提出多儲糧和軍事問題?”

    孔子說:“多儲糧是為了備荒,也為了軍需;從嚴治軍是因為現在魯國治軍不嚴,疏於軍訓;加強軍備,是因想稱霸的列強時常有入侵魯國、讓魯國稱臣進貢的野心。這樣做,對以禮治國、以仁德治國,能起到保證作用。”

    魯哀公說:“國君治國,最重要的是什麽?”

    孔子說:“對於國君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讓百姓富裕了!因為民富則國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