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孔子注重因材施教,鼓勵學生自由發展,所以孔門弟子中一開始就有不少甘於寂寞,安於貧賤,不慕仕途,一生拒絕從政,專心一意從事文化教育事業的人物,如顏回、漆雕開、閔子騫等。

    作為老師,即使到年老體衰之時,孔子也沒有絲毫的懈怠。

    在孔子眾多的弟子中有一個人名字叫卜商,字子夏。他是一個勤於思考、刻苦好學的人。

    有一天,他又虛心地請教孔子有關他的一些同學們的修養情況。他恭敬地向老師深施一禮,然後問道:“老師,您認為顏回同學的為人怎麽樣?”

    孔子沉吟片刻,答道:“顏回的仁愛之心比我要好。”

    “那麽,子貢同學呢?”子夏接著問。

    “他呀!他的辯才比我好。”孔子笑著說。

    “那子路,子路同學呢?”子夏又接著問。

    孔子開心地笑著說:“要單說勇武精神,我們可是都不如他。”

    “那麽,子張同學呢?子張難道也有超過老師的地方嗎?”子夏滿臉狐疑,感覺自己是越問越糊塗了。

    孔子停頓了一下,耐心地回答:“顓孫師(字子張)啊,他為人處世莊重而嚴謹的作風,比我這個做老師的要強。”

    子夏聽到了這裏,禁不住站起身來。他鞠躬作揖地問道:“老師,這我就不明白了。既然那四名同學都有超過老師的地方,那麽為什麽他們還要師從於老師您,前來學習呢?”

    孔子看見眼前的子夏如此心急地起身詢問,和藹地說:“卜商!你先別著急,先坐下,聽我慢慢跟你說。”

    孔子邊說邊用手向下按了按子夏:“顏回雖然很仁慈,但是有時候,他卻表現出過分的仁慈來,這樣就導致他產生了不忍之心,使他變得一味地遷就於別人,從而影響了自己對整個事態作出正確的決斷,如果是這樣,這份仁慈之心反而是害了別人。所以說,他雖能仁,卻不能忍。”

    子夏虛心地聽著。

    孔子接著說:“至於端木賜,在你的同學當中,他的口才的確是很好的,可以說是辯才無礙,比其他的同學更能精通語言的巧妙運用。但他沒有認識到,語言也有它的局限,也就不懂得沉默的力量了。所以,他是能辯卻不能訥。”

    “關於子路呢?”

    孔子繼續說:“仲由他這人英勇過人,凡事敢想敢做,敢作敢為,敢為敢當,的確是個不可多得的將才。但是有時卻不懂得謙虛退讓,適時妥協,持弱守雌,蓄勢而動。以這樣的性格處世,難免會因一時的意氣而誤了大事。所以說,他能勇,而不能怯。”

    “而顓孫師呢,”孔子說到這裏略微停了停,接著說,“他為人處世顯得過於莊重和嚴謹,以至於清不容物。不能和煦接眾,不能容納有汙行的人,讓人見之生畏,敬而遠之。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所以,他能莊,卻不能諧。”

    “因此,”孔子最後總結道,“如果將這四名同學的長處全都加起來,來對換我的修養的話,我也是不願意的。這就是為什麽他們要一心一意地投奔於我,跟我學習的原因。”

    孔子看到在自己創辦的學校裏,舊的弟子不斷走出去,新的弟子不斷走進來,人類的知識就在這種推陳出新中得到豐富、更新、發展,一種崇高的責任感使他更加認真地向弟子們傳授知識和人生經驗。

    同時,他也從弟子們的身上受到啟發和鼓舞,體會到教學相長是不可移易的真理。

    一天早晨,子貢正在打掃庭院。不知什麽時候,來了一個陌生人。此人一副自以為是的樣子,上前便問道:“你是孔子的學生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