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戰,“轉向、下降高度可以通過襟翼和尾舵來完成,飛行員依然可以控製機身的傾斜,也就是哪怕沒縱向電傳係統也還是能做一些機動的。最大的問題是機頭上下俯仰劇烈,如果是高速狀態下機頭突然大角度上仰,就好比以一個很高的速度進入眼鏡蛇機動,戰機會被生生的折斷出現空中解體。隻要把機頭限製住,險情處置就等於成功了一半了。”

    “我認為空中險情處置成功並不一定要以把飛機安全的著陸為標準。齊空‘三一’事故裏飛行員為了保住飛機選擇迫降,我認為更需要解決的是大家的觀念問題。部隊缺飛機沒錯,但是更缺人,相對於飛機,飛行員是更加寶貴的財產。飛機隻要在上飛就不可能永遠安全,時時刻刻都存在出問題的可能性。隻要大家的觀念轉變了,把自己視為比飛機更重要的部隊財產,如此才能在遭遇險情的時候做出最理想的選擇。”

    如果沒有選擇迫降,“三一”事故裏的兩名烈士極有可能生還。一架破舊的SU-27UBK根本不值得他們這麽做!

    老陳頭和鍾鳴都陷入了沉思。

    部隊武器裝備更新發展很快,可是大家的觀念卻沒更新。勒緊褲腰帶從牙縫裏擠出資源來買飛機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未來會缺飛機但是絕對不會再出現“吃了上頓沒下頓”的情況,而且任何人都對未來充滿了信心,在不久的將來部隊武器裝備更新會進入正常的更迭狀態。

    許多人都注意到了一個現象,我軍戰機出事故都是出大事故,從來沒有從新聞報道裏看到因為一些故障導致事故。這是因為故障都讓我軍飛行員直接處理了把飛機安全開回去了,根本不會出現在報端。

    除非發生致命性故障,飛控失靈雙發空中停車無法重新啟動等特等險情,我軍飛行員都有能力把飛機開回去。非戰爭時期也許很難講我軍飛行員和強敵的作對比,但是在應對空中險情、機械故障這些事情上麵,我軍飛行員的能力絕對是世界前列的。

    這本身就是一種戰鬥力。

    李戰的本意差不多暴露出來了,他索性攤開來,“我的辦法並不具指導性,甚至可以能做到的飛行員恐怕是少數的,就連我自己已經有過一次實踐的情況下再來一次的話我也不敢保證依舊能成功。我個人認為隻能看做極端情況下的無奈選擇。”

    “兩位首長,歸根結底是要轉變觀念,徹底轉變把飛機看得比命重這個觀念。陳總,我們飛鯊部隊裏大家的這種觀念就比較嚴重。攏共就那麽幾架殲十五用於訓練,大家重視飛機的安全可以理解,可是看得比自己的命更重,我個人認為是非常短視的。”

    鍾鳴和老陳頭明白了,表麵上李戰提出了一個不算太可行的處置辦法——其實這已經是奇跡了,實際上李戰真正要表達的是“希望飛行員們能轉變把飛機看得比命還重的老觀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