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夜裏,舉頭看不到星光,低頭看不到地標,李戰隻能依靠雷達心翼翼地飛校沒有地形匹配功能的機載雷達實在是很難在山區飛行中提供很大幫助,聊勝於無罷了。

    飛行員最怕的少數幾種飛行環境中,低能見度絕對是排在前麵的。科學技術發展多少年,各種能夠協助解決此類問題的設備層出不窮,然而直至今日,目視飛行依然是最靠譜的方式,至少是飛行員最信賴的方式。

    李戰開殲7的時候,夜航從來都是重點難點科目,原因便在於此。

    他不但要克服低能見度,還要時刻注意戰機的姿態。暴雨的狀態下,冷熱空氣對衝形成的亂流是飛行器的致命克星。你一個姿態不穩,俯仰角過了飛行包線,翼尖失速,結果就是墜落山區,以後戰友經過你犧牲的山崗時就有機會給你上三支軟中華抽抽。

    在這種情況下,李戰這樣的“瘋狗”都不得不“乖孩子”一般飛行,對大自然心存最高敬畏。

    沒有一顆敬畏之心,也就離死不遠了。

    殲-8FR的另一個名字是偵打一體戰術偵察機,具備了對地發現-攻擊的能力。換言之,在必要的時候,如果殲-8FR發現了必須要在最短時間內摧毀的敵軍地麵目標,他會用自身攜帶的對地精確彈藥進行攻擊,因此暴露行蹤而被擊落也在所不辭。

    當李戰開啟了對地偵察係統後,所發現的地麵發出的亮光會直接顯示在他座艙儀表台左側的顯示屏上。到了這個時候,他隻需要把方位標注出來,然後口頭向南指匯報,南指再通報給抗洪指揮部,抗洪指揮部繼而向所在地的相關人員下達命令,對方位範圍進行搜尋,把仍滯留的群眾疏散出來。

    對交通通訊不便並且有可能已經中斷聊山區來,這樣的辦法無疑是大大加快了整個過程。

    隻是當李戰第三次向南指匯報發現的第三個亮光很大很強的方位後,他心裏是在哀歎的。

    如果把此次行動視為軍事行動,那麽方位參數就是最關鍵的打擊數據。假若有聯合數據鏈,李戰隻需要摁幾個鍵甚至不用摁鍵,所獲取的數據會實時地呈現在所有相關的作戰單元的終端上麵,指揮部隻需要命令由哪個終端負責打擊,遠程炮彈或者精確彈藥就直接過去了。那些作戰單元可以是後續的對地打擊機群,也可以是地麵的炮兵打擊群,更可以是海麵上的戰艦或者潛艇,甚至可以是二炮部隊的戰術導彈分隊。

    殲-8FR就是陸軍部隊中的炮兵偵察兵,隻可惜現在這個“偵察兵”不但顯老,還缺乏一個良好的聯合作戰環境。

    李戰冒著暴雨在三河中上遊流域飛了兩個來回,滿載油料的情況下也用去了一半的航油,隨即接到了執行第二項任務的指令——偵察洪峰形成地的地形地貌,搞清楚那裏的情況。

    令人欣慰的是,持續工作了一個多時,殲-8FR的各個係統都還很正常,尤其是偵察係統,這些東西都是帶有試驗性質的。

    李戰下高度到低空,徑直的往雲貴高原邊緣飛去。

    幾次飛行後,他對這片山區的雷達波束反射情況已經有了大概的輪廓,這一點卻是許多飛行員比不上的,至少無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做到。山和山不一樣,雷達反射回來的波束也不一樣,反射麵積不一樣,各自有了特點那就容易區分了,就有條件在腦海裏形成一個立體的形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