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赴粵順利攻下最後一戰,左宗棠班師回閩,立馬開始著手福建善後工作。改革鹽製、整飭吏治和兵治、開書局、建書院,以及興辦福州船政局、經營中國台灣等,左宗棠一一落實,一掃多年來的混亂局麵。

    與湖南、浙江所辦鹽製改革一樣,左宗棠上疏奏請在福建實行票鹽製。然而與湖南、浙江不同,福建曆來所積欠的鹽稅高達400百多萬兩,清廷怕改革會使積欠更甚,因此深有顧慮。而且,福建所產高於湘、浙兩省,其間可供貪官汙吏撈取油水的地方更多,改革鹽製也遭到一些官吏的阻撓。清廷批示左宗棠,一定要保證鹽製改革毫無阻礙地進行下去,而且必須要有盈利,否則若導致比以往更多虧損就要對他降罪問責。這無疑是給左宗棠施加壓力,好讓他知難而退。不過,左宗棠性本倔強,別人越是以為難以完成的事情,他越要勇往直前。對於清廷的警告和官吏的阻撓,左宗棠不為所動,反而再次曆陳福建鹽務之弊,認為隻有把滋生腐敗、奸弊的腥膻場所恢複本源,才能真正使鹽務利民以供清廷課稅。“興利不如除弊,弊盡而利自生”,這是左宗棠對待鹽務的一貫態度。免除在鹽務上的許多陋規、雜捐,實行票鹽製,讓鹽商有所得,自然就樂意奉上稅款。左宗棠表明此番道理後,又嚴明自己的態度,願意和巡撫、鹽道一同承擔後果。看到左宗棠態度如此堅定,又已經做出全權負責的態度,清廷於是再次放手讓他改革鹽務,試行票鹽製。果不其然,僅用一年時間,福建鹽務收入大有所成,非但沒有賠本,反而增加了三倍收入。這讓清廷對左宗棠的票鹽製大為歎賞。

    不僅於此,左宗棠在改革鹽製的同時,其實就在對吏治進行改革。除了在鹽務上剔除陋規,不使貪汙受賄得以滋養之外,對於鹽務以外的各項陋規舊俗,左宗棠一律清算、整治。這其中最大的弊端舊俗即為攤捐一項。所謂攤捐,是對於下級官吏而言。上級官員過境、到任等,車馬費、招待費、節日禮金、生日賀禮等,凡此種種名目眾多,往往令地方下級官吏無力應付。為此,下級官吏就隻好搜刮民脂民膏供奉上司。這樣一來,最終遭罪的還是平民百姓。

    左宗棠看到這項弊端的根源在於陋規,便決心對其進行改革。該減少的則減少,該免除的則免除。對於實在不能削掉的部分則以公費支付,對於養廉金太少的地方小吏給予津貼補助。減免了陋規,公費代替部分常規開銷,又增加了地方官吏的家庭收入,地方官吏也沒有借口再取之於民,於是民眾的負擔也得到極大的釋放。為了更好地增加民眾收入,左宗棠還開設了蠶棉館,督促各縣積糧備荒,一時民生好轉,人們爭相稱頌左總督的功績。

    吏治之下,則到兵治。左宗棠深感福建軍紀、兵治渙散至極,雖號稱有60萬兵力,然多是老弱、流民之輩,直歎福建無一可用之兵。“陸軍不知刺擊,不能乘騎;水師不習駕駛,不熟炮艦”,兵士多為掛名,實則隻是為了多獲得一點兵餉補貼家用,這樣的兵力,怎麽能夠上沙場打仗呢?為此,左宗棠以為兵治之弊在於兵餉不足、軍紀渙散,他奏請增加兵餉、裁減兵力。對於老弱、吸煙、掛名、零星之兵,一律裁減不用,所剩隻有原來不到五成的兵力。而這五成的兵力,所得兵餉比之原來更厚,每人每月可得足夠日用的3兩多銀子。裁剩精兵,發足兵餉,左宗棠便督促他們每日勤加操練,專心一致各司其職。由是,福建兵力足以供海上防事所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