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家統計局的一項抽樣調査,“八五”期間,我國人均消費支出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幅度最大的一個時期:1995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預計可達3900元,比1990年實際增長57.7%,平均每年遞增9.5%;人均消費支出預計3500元,比1990年實際增長47.5%,平均每年遞增8.1%。改革開放給人民大眾帶來了實惠,收入多了,市場豐富了,消費多樣化了。同時,人們也感受到了消費中的“攀比”現象。領潮者自然要拚命樹異於人,趕潮者則至少做到求同於人。先富起來的大款們要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最簡單的辦法莫過於比富,於是,“溫州人比墳,廣東人比樓,福建人比車,北京人比名牌”成了人們對他們攀比消費的打趣之說;有些收入平平的青年不肯比別人“掉價”,想方設法把婚宴酒席大操辦一番;耀眼的“星”們,可以花10萬元買塊汽車吉祥號碼的牌照,掏數萬元牽條哈叭狗;普通夫婦為了一套高檔家具,願意抖出全部積畜,家長們不惜為兒女的家用電器花盡一生儲蓄。有錢的花數千元到夜總會;錢少的數百元在外就餐。鄰裏之間相互競爭搞房屋裝修;同事間看誰能穿上名牌。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顯然,這種消費觀與社會主義的文明消費是格格不入的。人們的消費不是自發的,而是有其社會方麵的影響的。消費領域出現的諸多不良現象,思想教育不力和正確引導不夠也是原因之一。目前,體現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消費方式和觀念往往受到奚落,境外一些不良的消費方式、消費觀念則大行其道,蔓延傳播,而真正科學合理的消費方式和觀念卻鮮為人知。

因此,我們應根據對我國人民的消費進行調節引導所要達到的目標,有組織、有領導地開展宣教工作,進行正確的引導:

一要引導人們用科學的價值觀、消費觀來指導消費活動。樹異於人和求同於人的攀比消費是不健康的。要引導人們堅持正確的人生觀,樹立正確的消費觀,隻有這樣,才能抵製庸俗腐朽的東西,追求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要引導人們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國情,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傳統。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生活應當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好,這是無數革命先烈為之奮鬥的理想,土是經過我們不斷努力一定能夠實現的。但是,我國現在還處於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還不很高,國家還不富裕,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在經濟上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盲目追求高消費是不切實際的。我們需要的是適度消費和艱苦奮鬥的精神。

三要引導人們充分認識高層次精神文化對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高收入必有高消費的要求,對此,我們要引導人們多開展有益於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麵素質提高的精神文化活動,多開展知識性、藝術性較高的消費活動,使閑暇消費成為人的成長、發展、提高的重要方式。

(李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