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諺語是這樣說的:“要致富,先修路,大修大富,小修小富”。這句民諺起源於珠江三角洲,後來傳遍全國,成為人們的共識。一位專家的話為這句民諺作了注腳:“凡是公路運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注定發達。凡是公路運輸滯後阻塞的國家和地區,國民經濟也必是落後的。”路通人富,路暢心順,城鄉經濟發展無不與路相聯。

據交通部長說,截止1991年我國共修建公路104萬公裏,其中1986—1990年的“七五”期間每年修建1.2至2萬公裏。但比起高速發展的國民經濟,公路的建設仍存在很大差距,被稱作製約經濟發展的“瓶頸”。原因很顯然:缺少資金。高級公路每公裏耗資近千萬元,即每步上萬元建築費用。北京市“七五”期間新建改建公路工程總投資17.49億元。為完成“八五”計劃,至1992年10月北京用於公路建設的貸款已達18億元。這尚且未能使首都公路交通盡如人意。但是,目前國家財政每年撥給交通部的建設投資隻有2億元,而且這些錢隻能用來修建邊防公路,真是有杯水車薪之嫌。靠國家財政撥款修路,難啊。

由於急需修路的地方往往資金缺少,所以交通畸形現象發生在城鄉各地。廣東的車從廣州堵到東莞,山西省的車從陽泉一直堵到河北省的石家莊,沈陽至大連的公路上,市長的車也塞在長長的車隊中,無可奈何。西安市的交通阻塞嚴重,影響了港台投資者的決心。中國內陸山地、農村,渴望發展致富的村民,都在眼巴巴地盼著公路修到家門口,使他們也走上致富的路。

中國急需修路,修路又無現成資金,怎麽辦?許多地方提供了新思路,出現了新的希望。一是當地集資。各省市都采取了這一做法,修了不少新路。京郊的通縣、昌平縣集資修路,現已村村通路。山東、江蘇的某些交通關鍵部位,也采取集資修路,解決了大問題。二是向世界銀行貸款修路。1987年京塘高速公路動工,用的便是世界銀行貸款,30年內將公路收入還清貸款。三是成立股份有限公司,自籌資金修路,實行建設、經營、還貸一條龍。四是政府部門向社會發行債券,籌集修路資金。1992年北京市公路局便向全社會發行了1.5億元的公路建設債券。五是靠艱苦奮鬥,愚公移山的精神,硬幹。這是留給不發展的窮苦地區最後一條出路了,但也未必不可行。山西省陵川縣錫崖溝村為了擺脫四麵環山、與世隔絕、遠離文明的狀態,從1962年到1991年,前後30年,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硬是在山崖上鑿出了一條公路。錫崖溝村跑進了汽車,招來了客商,他們借這條幾代人血汗換來的路,用山裏的紅果、黃梨、青石板、山藥材、編織品換來了大把大把的人民幣鈔票,開始了致富的進程。這種30年苦鬥的精神是金錢買不來的;但有了這種精神,金錢卻決不冷落他們。

多方籌集資金,公路在延伸。至1991年底統計,全國通公路的鄉鎮占鄉鎮總數的96.3%,通公路的村莊占村莊總數的75.44%。1992年我國公路總裏程達到105.67萬公裏。麵對每百平方公裏隻有10公裏公路的現狀,中國人是有能力、有智慧盡快改變的。通衢遍地的局麵,必將與四個現代化的藍圖同時實現。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