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50年代開始進行工業化建設以來,環境汙染問題和生態破壞問題便相伴而嚴重起來。目前,對我國生態環境,雖有局部的改善,但總體上治理能力遠遠趕不上破壞速度,生態赤字逐漸擴大。而工業產生的“三廢”即廢水、廢氣、廢渣,則是環境汙染中的主要因素。治理“三廢”已是必須提上日程的重要問題。

廢氣造成了大氣汙染嚴重。在我國能源消耗中,煤占,3/4,加上燃煤方式落後,形成以煙塵和二氧化硫為主的煤煙型汙染。二氧化疏氣體在許多城市超標,工業城市更甚。沈陽、鞍山、撫順、本溪上空,遠遠望去,宛如戴著一個巨大的黃色氣體的帽子。沈陽市鐵西工業區,各廠排出的各種有害廢氣嗆得過路人無不咳聲連串。由於大氣中致酸氣體增加,酸雨現象已從我國西南地區向東部地區擴展。這種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僅侵害農作物和森林,還嚴重腐蝕建築物和橋梁,危害人類健康。

廢水造成了水體汙染明顯加重。我國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隻有2%,每年損失廢水312億噸。這不僅加劇了水資源缺乏的矛盾,還造成了水質汙染的不斷加重。1988年我國汙水排放量為368億噸,其中80%未經任何處理排入水體。據1987年典型城市監測調查,有42%的城市飲用水源地受到嚴重汙染;63%的城市飲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被調查532條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汙染。全國約有1.7億人飲用受汙染的水。長江每年排放汙水50億噸。特別是嚴重汙染的上海黃浦江,每年江水黑臭期達200餘天之久,造成上海的大氣、水質汙染。

廢渣存放量過大,垃圾包圍城市。我國廢渣年產生量超過5億噸,僅能處理26%,積存量不斷上升。1988年全國廢渣積存量達66億噸,占地90.4萬畝。這些廢渣與每年6000萬噸的城市生活垃圾匯合,使全國2/3的城市處於垃圾包圍之中,造成2次汙染。

“三廢”汙染環境,情況嚴重,急待治理。但是要從根本上治理“三廢”,要花費的資金簡直是個天文數字。在美國處理1噸毒廢料花費272美元成本,而目前我國的國力還遠遠達不到。為了在現有的條件下治理“三廢”,國家從幾方麵的努力已見成效。

其一,加強立法,嚴格執法,控製“三廢”汙染。我國憲法中規定了“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汙染及其他公害”。1989年12月2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正式頒布。之後,《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汙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汙染防治法》等法律相繼通過,為治理“三廢”提供了法律依據。

其二,建立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環境保護政策,遏製“三廢”增加。堅持“汙染者付費和使用者付費”原則。根據汙染者造成的破壞後果強製實行征稅收費,征收資源稅。

其三,開發清潔工業技術,(如煤的清潔燃燒技術),減少“三廢”排放量。著重發展附加價值高、輕汙染或無汙染產業,逐步淘汰能源消耗高、汙染嚴重的產業,降低汙染工業的比重。

其四,統籌規劃,治理城市“三廢”汙染。限製原煤散燒,實行集中供熱和聯片采暖。治理汽車廢氣,使用無鉛汽油、柴油,對超標排放廢氣者實行罰款。對城市汙水實行清汙分流,汙水截流,集中處理。開展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

其五,興辦“三廢”管理或處理的新興企業,鼓勵和優惠這類企業的產生和發展,化廢為利,利國利民。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