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而資金基本靠國內積累。近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速度始終處於較快發展的狀態,這就為資金的積累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是,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太大,人均占有資金量便很有限。認識這一國情,對於理解中國經濟發展規律十分必要。

據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結果推算,1992年末中國大陸人口達到11.72億人,相當於同年世界人口的21.5%。這對於資金積累的規模和速度都要發生巨大的影響。人口多,消費部分大,積累部分就小。人作為消費者是絕對的、無條件的;而作為生產者,則是相對的、有條件的。目前,要安排一個工業工人就業,要新增資金10000元。例如,1992年城鎮共安置就業人數736萬人,還有364萬人待業。要把這些人全部安置,要有1100億元的資金。這筆資金相當於當年國家全部固定資產投資的14%。

國家投資的絕對值數額似乎不少,但均分到個人便顯得很低。例如,1992年全國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55億元,比1991年增加了42.6%。這是改革以來僅次於1985年的第二個投資高峰年。但是如果按人均來計算,則隻有680元左右。所以,有限的資金隻允訐有選擇地投入重點項目建設。需要投資的項目,也要有一個先後之分。

積累與消費的矛盾在龐大的人口麵前,也顯得比較緊張。以1991年為例,當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為20145.3億元,約相當於美國的1/22.這本來已很懸殊。但是,中國的總產值按人均計算就顯得更少,隻有1719元,約相當於美國人均產值的1/104.這有限的資金,當年還要有人均803元用於居民消費。除了消費以外的人均產值餘額僅為916元,而當年人均投資額為680元,已屬很緊張。1991年國內總產值比上年增長7.7%,而消費卻比上年增長了8.2%。加之人口消費是絕對的,沒有餘地的,在這個問題上,人口的重壓,就更為突出。在國民經濟運轉中,要保持很快的經濟發展速度,必然要有較高的投資率;要有較高的投資率,就必須有較高的資金積累,就必然擠占人民群眾消費比例這一部分。所以,在既要高速發展,又要保持穩定的原則,要顧及積累和人民群眾消費這兩個方麵。中國人口基數大,消費這一部分需求,客觀上製約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

有人曾算了這樣一筆帳:1953—1981年的28年間,我國消費基金總額(國家用於人民生活的開支)增長了3.9倍,但由於人口增長過多,以致平均每人的消費額隻增長了1.9倍。1964年到1981年的18年間,我國增產的消費資料中有30%用於新增加的人口。顯然,人均消費額也受到龐大人口基數的增長率的壓力。

要保持經濟高速發展,增加人均占有資金量,就要控製人口增長。當前,隻有把總和生育率保持在1.7,即每對夫婦隻生1.7個孩子,本世紀末才能把人口控製在13億之內。我國各級政府在執行計劃生育政策方麵是堅決的。“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孩子”已被城鄉廣大居民所接受。人口總量已得到基本的控製。這樣,人均占有資金較少的矛盾便得到了控製,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會有一個穩定的基礎。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