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的狀況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規模和速度。而資金的積累又隻能靠國內生產積累。資金積累越多,建設規模和速度餘地越大。但在我國實際情況麵前,積累的原則極限是不能影響群眾的生活的。

妥善處理積累與消費的關係,實際上是處理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關係問題。有的國家曾為了獲得群眾對改革的支持,過分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忽視積累,甚至企圖以大借外債進口消費品。這樣生產因缺乏積累不能很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最終還是降下去了。有的國家搞高積累、高消費,超出了國民經濟收入提供的可能,最後陷入深刻的危機。我國也一度出現過這種失調的情況。1988年出現了積累和消費的“雙膨脹”,其中消費基金比上年增長25.8%,積累基金增長28.3%,都大大超出了11%的經濟增長率。這就導致了當時經濟發展一度出現混亂現象。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我國的積累與消費的情況可從下表得到一個總體輪廓。

與過去幾十年的消費水平相比,近些年人民群眾的消費水平在總體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時,也存在著國民經濟收入分配過分向個人傾斜的傾向,消費基金增長較猛,社會集團購買力提高幅度偏大。

但是,從國際比較情況來看,我國的消費水平仍然較低。我國目前的私人消費和政府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與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要低18和5個百分點。我們還應該在改革和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使人民的消費水平有更快的增長,讓城鄉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成為促進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推動力量之一。

在強調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積累。沒有一定的積累水平,國家手中的資金有限,建設就無法打開新局麵,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放慢。這樣,群眾的生活也不可能得到切實的提高。因此,忽視積累,是一種隻顧眼前不顧長遠利益的做法。

為了解決好積累和消費的關係,黨和政府確立了這樣的原則: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人民生活;在不超過國民收入增長的情況下努力增加社會消費;在不超過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情況下,積極提高職工收入。同時,政府還需要下大力氣發展那些預期需求會迅速增長的消費品和服務項目,不斷改善消費結構和質量,滿足改革開放中群眾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

在注意不影響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黨和政府也強調,我國底子薄,目前處在實現現代化的創業階段,需要有更多的資金用於建設,一定要繼續發揚艱苦奮鬥、勤儉建國的優良傳統,提倡崇尚節約的社會風氣。

在以上兩個方麵的原則下,黨和政府能夠把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結合起來,把資金積累與人民消費更好地結合起來。

(劉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