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拜森的力量就不次於保誌隆,亞洲武道家從來都不是以力量稱雄的群體,麵對再一次把力量天賦升了級的頂級拳擊技巧,保誌隆應對的比麵對沙加特還要吃力。

    尤其是連環上勾拳,這種近距離專打軟腹的高速技巧,由身高丈二的拜森對著淨高七尺的保誌隆使出來,哪一拳都是對著臉來的,偏偏追求速度而降低了力量的打擊,對他來說仍然是不堪重負,第二拳就要破防。

    經驗豐富的拜森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優勢,組合拳被他放棄了,因為保誌隆的腳步雖然樸實無華,但是時機抓得極其精確,第一拳擊中都未必能競全功,後繼的連環不但起不到作用,反而空耗體力,還會給對方抓住破綻的機會。

    但是他也找到了保誌隆的弱點:太過保守了,有很多在拳擊技術中雙中的攻擊,保誌隆根本就不進前,他不敢做進攻互換,以傷換傷是他竭力避免的。

    這種舍身性質的技擊手段,在武道家中是被摒棄的,除非深仇大恨或者生死攸關,不然沒有人會這麽不智,因為所有武道家都很清楚,傷這東西,它不是你以為沒事了就好了,它會一直跟著你,在某一天你忽略的時候,突然給你小小的那麽來上一小下。

    就這一小下,說不定就會讓你命喪當場。

    可是在拳擊場上,用肚子挨一拳換自己在對手腦袋上來一記狠的,這簡直是再合算不過的買賣了。

    這就是為什麽大家總覺得格鬥家不如拳擊手悍勇的緣故。

    公眾總是健忘的,他們沒有幾個人關心拳擊手一過五十基本不能自理的生活狀態,也沒有人注意很多武道家七老八十了還在精神矍鑠的授徒,甚至還有人能打。

    現在拜森也踏入了武道家的行列,但是他的戰鬥習慣卻沒有更改,這讓保誌隆非常鬱悶,因為如果拜森改習慣了,自然破綻就多了,可是現在……那些破綻不是他不想進,而是他不敢進。

    同樣是黑廝,拜森比沙加特更黑,拳頭也比沙加特重太多了,這還得感謝拳擊不用腳呢。

    不過保誌隆仍然沉得住氣,他個性如此,而且不僅僅是他,很多專家也都覺得,拜森的耐力恐怕不是太好。

    這源於拜森過去糜爛的生活,他也並沒有改變過的跡象,同時格鬥是一種消耗相當大的激烈運動,可卻很少有人專門為此去鍛煉耐力,體能一項是拳擊手訓練的副產品:

    任誰以高強度一訓練就是幾個小時,耐力也不會差了。

    可訓練歸訓練,戰鬥的消耗並不僅僅表現在體能上,戰士之所以比格鬥家耐力好,並不是他們的體能不行,而是他們習慣了戰鬥,在戰鬥中身體會本能的分配消耗,這東西運動學家們一直都在研究,但是成果卻很少。

    因為生物科學是不太承認意誌這東西的,大部分生物科學家對精神幹涉現實的觀點嗤之以鼻。

    保誌隆雖然不是專家,但是他也認為拜森的耐力肯定不如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