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幾天,以阿瓦隆為中心,斐真國內的反戰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教育界和文藝界的名流幾乎都公開發聲,在抵製鎮壓殖民地獨立的宣言上簽名。

    皮克灣海戰,不算艦艇損失,單單犧牲和失蹤的斐真水兵就多達2120人!

    這兩天多條年輕的生命也都有家庭,有父母和兄弟姐妹。

    如果官兵們犧牲在討伐惡魔、蠻族或者異教徒的戰場上,倒也死得其所,然而宗主國對殖民地的鎮壓本質上就是一場內戰,很難說服民眾相信這場戰爭的正義性,更找不到合適的理由阻止烈士家屬站出來抗議。

    烈士家屬的呼聲也必然會在社會上贏得廣泛的同情和聲援,進一步為諾斯當局增兵動員製造障礙。

    更讓執政黨措手不及的是王室的立場,似乎也在發生微妙的轉變。

    6月初的一天,斐真第一名校阿斯貝爾大學的師生組織了一場規模浩大的反戰遊行,現場記者很“湊巧”的在遊行學生的隊伍當中,捕捉到了艾米莉公主的身影!

    自從斐真確立君主立憲政體以來,阿斯貝爾王室一直恪守王室成員遠離黨派紛爭的原則,出席慈善募捐、關愛兒童之類的社會活動沒問題,但是絕不能公開表示支持或者反對執政黨。

    盡管艾米莉公主便裝出行,宣稱以個人名義參加反戰遊行,但是考慮到她的特殊身份,未免有破壞規矩之嫌。

    事情曝光以後,艾米莉公主立刻成為全國進步青年的偶像,廣受反戰人士吹捧,進而激勵更多在校學生投身到反戰遊行的行列中來。

    諾斯內閣及其執政黨同僚深感尷尬,事發當天就向王室委婉的提出抗議。

    喬治國王回信表示,此事並非出於他的授意,他本人也對艾米莉公主的任性妄為非常惱火,已經勒令她公開登報道歉。

    無奈這位小公主也很硬氣,登報道歉可以,但是她隻能為違背了王室的中立原則而道歉,打死也不承認是受壞人蠱惑才參與反戰遊行。

    “我是根據自己的判斷和良知選擇了反對鎮壓殖民地獨立運動的立場,絕非受人利用!”

    “親自去過新大陸我才知道,我國注定無法贏得這場戰爭,繼續打下去隻會付出無謂的犧牲。”

    換成別的王室成員敢說這話,免不了要受到嚴厲懲罰,甚至被褫奪封號。

    然而眾所周知,喬治三世是個“女兒奴”,艾米莉公主恰恰是他最寵愛的寶貝女兒,總不能把自己的“心頭肉”剜出來平息政治風波,最後隻得不了了之,把艾米莉這個惹禍精攆到遠離政治風暴中心的翡翠島鄉下去避風頭。

    其實諾斯首相及其閣僚心裏清楚,民間自發組織的反戰運動成不了氣候,事情壞就壞在背後有在野黨的政客火上澆油。

    比如團結在威爾克斯陣營周圍的“公平黨人”,扛著“反戰”的正義大旗,嘴上說些“愛與和平”的漂亮話,肚子裏都是陰謀算計,說到底還是為了爭奪執政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