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事情已經過去一年多了,時過境遷,海藍人為何公布這份文件?

    答案其實很簡單。

    海藍一方當初釋放瓦薩中校等人,是想表達談判的誠意,可惜帝國一方出爾反爾,當初談判時簽署的條款,比如讓出在格拉貝倫殖民地的利益,至今也沒有完全兌現。

    海藍人對帝國當局言而無信的行徑失去耐心,索性趁著迦南王國對帝國宣戰的契機,派遣朱蒙維爾將軍率軍北上,以武力保障和談條款得以落實。

    配合朱蒙維爾將軍的軍事行動,公開曝光喬治·瓦薩一年前簽署的投降書,不隻是為了打約頓海姆總督諾福克爵士的臉,更是為了表明己方師出有名,爭取輿論支持。

    路易·朱蒙維爾無愧為海藍名將,北上進軍勢如破竹,短短一周就拿下亞爾夫海姆軍方在德林河穀建立的營地,對坐落在河穀上遊的德林鎮形成包圍之勢。

    德林鎮是亞爾夫海姆南方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農業重鎮,一旦德林鎮失守,朱蒙維爾兵團就可以在當地建立起一個穩固的據點,逐步征服周邊村鎮,進而打通一條進軍殖民地首府萊頓港的坦途。

    萬一連萊頓港都守不住,神聖亞珊帝國在新大陸南方的殖民統治也就進入倒計時了。

    南方席卷而來的戰火,使萊頓港的議員老爺和大莊園主們感受到巨大的威脅,眼瞅著自己的身家就要保不住了,哪還有心思隔岸觀火,一方麵向母國政府緊急求援,同時也趕緊與北方同胞修好。

    一夜之間,亞爾夫海姆的權貴們對米德加德人的態度發生了180度逆轉,由原本幸災樂禍敲詐勒索,變成笑麵相迎,什麽生意都好商量,簡直比親兄弟更親。

    態度轉變也在情理之中,畢竟亞爾夫海姆的權貴們心裏都很清楚,遠親不如近鄰,相比指望遠隔重洋的母國派兵增援,還是北方同胞的支持更靠譜一點。

    1621年的多事之秋,神聖亞珊帝國在新大陸的兩塊殖民地同時被戰爭的陰影所籠罩。

    劍拔弩張的氣氛與日俱增,在戰爭的威脅下,南北兩大殖民地空前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爭分奪秒為應對隨時可能到來的劫難做準備。

    在此之前,各殖民地老死不相往來,隻關心家門口的那點兒事兒。

    現在人家海藍人和斐真人聯合起來了,母國的支援又遲遲不至,咱也不能坐著等死吧?

    轉眼到了1622年1月初,亞爾夫海姆總督約翰·諾福克爵士,應米德加德總督威廉·尼克爾斯爵士之邀,親自率領一支使團北上米德加德城,出席新大陸有史以來第一屆總督級別的峰會。

    除了兩大殖民地的軍政代表,南方和北方的阿薩族土著代表也齊聚米德嘉德城,共同參與這場旨在維持帝國在新大陸殖民統治的盛會。

    對於多年來處於一盤散沙甚至相互仇視狀態的亞珊屬新大陸殖民者和阿薩族原住民而言,邁出這一步實屬不易。

    48042/537640051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