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尋找恰當的借口

    找借口是一種常見的生活現象。所謂借口,是指人們在交際中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提出的非起初的或假托的理由。在必要的時候,如果你能找到一個美麗的借口,促使交際獲得良好的結局,那將是十分得體的選擇。

    ①隱蔽本意的借口

    在交際中,有時不想把自己的真正意圖暴露給對方,常常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打一個美麗的借口,即找一個合理的事情來為自己打掩護。這種借口,既可推動交際成功,又不授人以話柄,具有保護自尊的作用。比如,有一個情竇初開的姑娘愛上了一個小夥子,但又不好當麵開口。她幾天沒有看見男青年的麵,十分想念,想直接到他家又怕別人笑話。於是她拿了一本書,來到他家,說:“伯母,我來給XX還書,他在嗎?”伯母說:“他這兩天不舒服,在屋裏。快進去吧。”她達到了目的。在這裏,她就找到了一個無可挑剔而又遮人耳目的借口。

    ②成全他人的借口

    在交際過程中,如果發現自己繼續在場是多餘的,會妨礙他人正常交際時,就應找一個借口適時地退出現場,為別人創造一個理想的交際環境。比如,在家裏,嫂子見小姑子的男朋友來了,就這麽一間屋子,兩個人說話不方便,嫂子微微一笑,說:“你們坐著,我要上街買點兒東西。”她找了一個借口溜了出來。兩個青年自然十分感激嫂子這個借口。一般說來,這種借口是虛構的,是說假話,但卻是善意的、積極的。

    ③拒絕他人的借口

    有時,自己不想參與某事,就需要找一個借口加以拒絕,這既不失禮,又達到了目的。比如,有一個女人約小李晚上看電影,他不喜歡這個女人,但人家是好意,自己不想使她下不來台,他不得不找借口,說:“很不巧,今天晚上我還有約會。”運用借口,得體地拒絕了對方的邀請。用這個借口回絕對方的邀請是恰當的。這時的借口必須有正當的又不被他人懷疑的理由才是成功的。如果所找的理由不足以使人家相信,這個借口就可能影響人際關係。

    ④回避難堪的借口

    有時,為了避免難堪,或自己不想在某種交際場合呆下去,也可以找一個合適的借口離開。比如王處長到一個單位辦事,快到中午了,領導非要留他吃飯不可,可是他與這個單位的另一個領導有些不睦,不想和他同席,於是找借口說:“實在對不起,今天中午我要回去,我有位朋友要來,我不能失約。”這麽一說,人家自然不便再堅持。運用這類借口必須注意,說出來的理由一定要比對方挽留的理由更充分,不好拒絕,才能達到目的。

    ⑤爭取時間的借口

    在交際過程中,當自己處於不利態勢,為了尋找轉機,加強己方的立場,也需要找借口暫時離開現場,想對策。在談判中,人們常常以“去衛生間”或打電話為借口。某公司的經理在與一家外國公司談判中,對方要價太高,不能接受。可是本公司已到不簽約就又沒有權了。於是,他說:“對不起,我去衛生間,方便方便。”他離開現場,馬上給公司總經理打了電話,請示怎麽辦,得到指示後,他心裏有了底,又開始繼續談判,從而使談判成功。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美麗的借口用起來也要慎重。我們必須以良好的動機為出發點,根據事情的性質及彼此的關係,尋找恰當的借口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如果不是這樣,借口就成了騙人的口實,必然醜化自己的交際形象,並影響正常的人際關係。

    “抹稀泥”的4個高招

    需要打圓場的事總是很多,有時要為自己的過大找圓場,有時要為別人的爭執吵鬧當“裁判”,如果弄得不好,隻會火上澆油,不僅不會息事寧人,還會擴大事態。

    ①勸架的原則

    兩個朋友爭執,非要你裁決不可,如果逃避,反而會同時得罪兩個人。那麽在勸架時,怎樣做才有效呢?有三條原則:

    原則一:不盲目勸架。講不到點於上,非但無效,還會引起當事人的反感。要從正麵、側麵盡可能詳盡地把情況摸清,力求把功架的話講到當事人的心坎上。

    原則二:要分清主次。吵架雙方有主次之分,勸架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對措詞激烈、吵得過分的一方要重點做工作,這樣才比較容易平息糾紛。

    原則三:要客觀公正。勸架要分清是非,不能無原則的“和稀泥”。不分是非各打五十大板,籠統地對雙方都作批評,這不能使人心服。

    ②“和稀泥”的技巧

    一‘般來說,不能“和稀泥”,但對無關大是大非的小爭執,作為第三者,就應該“和稀泥”。“和稀泥”有三種技馬:

    技巧一:支離拆分。如果雙方人氣正旺,大有拔劍弩張。一觸即發之勢,這時,第三者即可當機立斷,借口有什麽急事(如有人找,或有急電),把其中一人調走支開,讓他們脫離接觸,等他們消了火氣,頭腦冷靜下來了,爭端也就趨於平息了。

    技巧二:“欺騙蒙混”。太真了,反而誤事,碰到這種情況,第三者就應隨機應變,以假掩真,然後順水推舟,變難堪的場合為活躍、融洽的場麵。

    技巧三:以情致勝。第三者可以拿雙方過去的情分來打動他們,使他們主動“退卻”。或者以自己與他們每個人之間的情誼作籌碼,說:“你們都是我的好朋友,你們鬧僵了,讓我也很難過,就看在我的麵子上,握手言和吧。”一般說來,雙方都會領第三者的這個麵子的,順梯就下了。

    ③怎樣為別人打回場

    有時雙方處於尷尬的境地時,第三者若是以巧妙的角度為雙方打個圓場,可以變凝滯的氣氛為輕鬆活潑。

    中國的一位老詩人嚴陣和一位青年女作家訪問美國,在一所博物館廣場上散步時,恰巧有兩位美國老人在旁休息,看見中國人來,他們很熱情地迎上來交談。其中一位老人為表達對中國人的感情,熱烈地擁抱那位女作家,並親吻了一下。女作家十分尷尬,不知所措。另一位老人也抱怨那老人說,中國人不習慣這樣。那擁抱過女作家的老人,像犯了錯誤似的呆立一旁。老詩人趕忙上前微笑著說:“嗬,尊敬的老先生,你剛才吻的不是這位女士,而是中國,對吧?”那老人馬上笑道:“對,對!我吻的既是這位女士,也是中國!”尷尬氣氛在笑聲中煙消雲散了。

    ④怎樣替自己打回場

    為自己打圓場最主要的是不刻意回避掩飾。如果是細枝末節的問題,不妨用轉移目標或話題的辦法,岔開別人的注意力。如果別人己有所覺察而問題並不嚴重,就稍作解釋。如果性質較嚴重而且引起了別人的不快甚至反感,就要立即誠懇地致歉,然後較為鄭重地作些解釋,當場予以解決,拖得越久,後果越不好。

    怎樣說好玩笑話

    人際交往中,開個得體的玩笑,可以鬆弛神經,活躍氣氛,創造出一個適於交際的輕鬆愉快的氛圍,因而詼諧的人常能受到人們的歡迎與喜愛。但是,玩笑開得不好,則適得其反,傷害感情,因此開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①內容要高雅。笑料的內容取決於開玩笑者的思想情趣與文化修養。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笑料,不僅給對方以啟迪和精神的享受,也是對自己美好形象的有力塑造。鋼琴家波奇一次演奏時,發現全場有一半座位空著,他對聽眾說;“朋友們,我發現這個城市的人們都很有錢,我看到你們每個人都買了二三個座位的票。”於是這半屋子聽眾放聲大笑。波奇無傷大雅的玩笑話使他反敗為勝。

    ②態度要友善。與人為善,是開玩笑的一個原則。開玩笑的過程,是感情互相交流傳遞的過程,如果借著開玩笑對別人冷嘲熱諷,發泄內心厭惡、不滿的感情,那麽除非是傻瓜才識不破。也許有些人不如你口齒伶俐,表麵上你占到上風,但別人會認為你不能尊重他人,從而不願與你交往。

    ③行為要適度。開玩笑除了可借助語言外,有時也可以通過行為動作來逗別人發笑。有對小夫妻,感情很好,整天都有開不完的玩笑。一天,丈夫擺弄鳥槍,對準妻於說:“不許動,一動我就打死你!”說著扣動了板機。結果,妻子被意外地打成重傷。可見,玩笑千萬不能過度。

    ④對象要區別。同樣一個玩笑,能對甲開,不一定能對乙開。人的身份、性格、心情不同,對玩笑的承受能力也不同。

    一般來說,後輩不宜同前輩開玩笑;下級不宜同上級開玩笑;男性不宜同女性開玩笑。在同輩人之間開玩笑,則要掌握對方的性格特征與情緒信息。

    對方性格外向,能寬容忍耐,玩笑稍微過大也能得到諒解。對方性格內向,喜歡琢磨言外之意,開玩笑就應慎重。對方盡管平時生性開朗,但如恰好碰上不愉快或傷心事,就不能隨便與之開玩笑。相反,對方性格內向,但正好喜事臨門,此時與他開個玩笑,效果會出乎意料地好。

    ⑤場合要分清。總的來說,在莊重嚴肅的場合不宜開玩笑,否則極易引起誤會。

    ⑥必要的忌諱主要有以下幾點:

    A.和長輩、晚輩開玩笑忌輕挑放肆,特別忌談男女事情。幾輩同堂時的玩笑要高雅、機智、幽默、解頤助興、樂在其中。在這種場合,忌談男女風流韻事。當同輩人開這方麵玩笑時,自己以長輩或晚輩身份在場時,最好不要摻言,隻若無其事地旁聽就是。

    B.和非血緣關係的異性單獨相處時忌開玩笑。哪怕是開正經的玩笑,也往往會引起對方反感,或者會引起旁人的猜測非議。

    C.和殘疾人開玩笑,注意避諱。人人都怕別人用自己的短處開玩笑,殘疾人尤其如此。俗話說,不要當著和尚罵禿兒,癲子麵前不談燈泡。

    D.朋友陪客時,忌和朋友開玩笑。人家已有共同的話題,已經釀成和諧融洽的氣氛,如果你突然介人與之玩笑,轉移人家的注意力,打斷人家的話題,破壞談話的雅興,朋友會認為你掃他麵子。

    (3)“再見”的情緒把握

    隨著現代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在交往中更加注意禮儀,不辭而別或拂袖而去,恐怕很少有人覺得是一種值得效仿的姿態了。連毛娃娃還在父母手中抱著的時候,就被教著學說“bye—bye”(再見)。可見,文明禮貌用語已家喻戶曉了。如果我們再細細想一想,不難發現,“再見”一詞並不僅僅是一句禮貌用語,它隱藏的內涵還頗有推敲的價值。

    “再見”簡釋就是“再次相見”,實際是句預祝語,希望下一次再相見。而將此作為分手時的客氣話,確實有非常精彩的引申意義。“再見”被用來道別隻是隱諱分手難言之語,而非人情的“道別”。

    各種人說“再見”時是有不同表情的,有時有尊敬、感激、難分難舍、悲愴等情緒,有時也有敷衍、冷漠、憤怒等情緒,這些情緒都是由在交往中形成的認識引發的。學生求教於老師,告別時深懷感謝恩師之情,辭退出門時一鞠躬,說聲:“張老師,再見!”某公司老板到一商行洽談生意,進門不久就受到對方的冷嘲熱諷,侮辱之語難以忍耐,他極克製地說了句“再見”,便出門駕車離去。“再見”一語含義單一,但卻能反映說話者的心境,也預示著下次再見麵時的氣氛。因此,我們奉勸言“再見”者眼光宜放遠些,用熱情的語調創造一個產生好印象的結尾。

    說“再見”時,切忌突然,不可在別人談興正濃,而你還未有任何先兆表明想離開時,突兀地冒出“再見”,那樣準讓別人感到毫無思想準備,同時又覺得你不但不尊重別人,且是否神經有些不正常。說“再見”前,最好從最中心的熱門話題中遊離出來,談一些邊緣或輕鬆的話題,自然地讓他人感到主要部分已經談得差不多了,此次交往的核心已被對方把握住了,並且感到比較愉快。這時,你應該不失時機地強調一下這次交往的成功之處和特點,重申對方在談話中答應承諾和履行的內容,以及你本人可以答應的那一部分,造成不容改變的既成事實。對今後你們雙方或多方的行動作些展望和表態。這樣使對方覺得你既通情達理,又明智不鈍。

    我想請朋友們記住,交往的關鍵是要發揮每個人的個性感染力。隻有具有非凡感染力的人才能奪走大庭廣眾之下大多數人的注意力。而一旦你取得了這個勝利,那就是社交中最大的成功。自信的情緒和言行是人人都喜歡的,沒有人喜歡軟弱無力、毫無生氣的個性,因為這種人總是前怕狼後怕虎,誰還願意同此類人繼續合作呢?你可以通過走路的神態、握手的風度、熱情的語凋去了解大量的信息,是絕望還是勇氣?是哀聲歎氣還是充滿信心?不同的情緒在同人說“再見”時是至關重要的。假如你通過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和對方達到了心靈上的某種溝通後,那麽你再補充上一句得體的“再見”,就可以在第一次交往中獲得滿意的分數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