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研究型學校質量喜憂參半,學校整體素質、教學質量有所下降,主要有以下表現:

    一是教學經費投入不足。國家對高校投入總量雖逐年有所增加,但其增長幅度遠遠滯後於擴招的速度,高校對教學的投入也明顯不足,生均教育費用實際是在下降。據調查,高校生均教育經費由擴招前的10000元降至目前的8000元。二是教師隊伍數量偏少,結構不盡合理,教師對教學的精力投入不足。隨著學生數量猛增,致使很多學校的師生比達不到教育部要求的1:18.教師在外校兼職代課以及科研,致使很多教師在教學上投入不夠。三是學科專業結構不合理。從1998-2006年,本科專業增加了50%,在設置中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麵向經濟建設和就業市場需要的高新技術類、技術應用類、應用文科類專業發展不足,人才結構性矛盾突出。四是教材與教學內容陳舊。課程門數多、內容陳舊,學生負擔很重,自由支配的時間少,影響了學生個性特長的發揮。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太少,不利於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五是教學管理環節薄弱。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機製不健全,教學管理隊伍不穩,教學管理製度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等等。

    此外,還存在教師教育教學的思想觀念相對陳舊,一些領導對教學的精力投入相對不足、校園文化氛圍和學生學習風氣不甚濃厚等方麵的問題。

    三、教學研究型學校的教育質量管理的問題

    目標不明確,缺乏學校內在性質量評價。在實踐中,學校存在著一些模糊的認識。一些教學研究型學校將其等同於精英教育質量保障體係,或將其等同於高等教育評價體係,或等同於高等教育引入ISO質量保障體係等等。忽視了學校各自的特色。另一方麵,高等教育評價一直是作為一項行政工作來進行,忽略了教育質量主體的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內在性價值取向、內在的成就動機以及自我實現的價值目標。在政府的導向下,高等學校很難發現和解決自身存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製度不盡完善,缺乏教學質量的動態控製。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已發生了重大的變革,使原有的教學管理製度受到了挑戰。麵對新形勢、新問題,許多學校未構建一套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教學質量管理體係,雖然進行了改革,但仍然把教學改革的重點放在各學科專業內部,追求的目標一般是基礎的加寬、課程結構的調整、教學方法的轉變以及教學設施、實驗條件的改善等等。忽視了教師、學生以及用人單位的反饋,質量市場化程度有待加強。

    四、教學研究型學校質量管理體係及實施途徑

    教學研究型大學教學質量管理,應根據教學研究型大學的特點和高校自身的特點,建立質量管理體係,探索實現途徑。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