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對象差異大

    由於《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為非零起點,學生入學時的計算機基礎和計算機應用能力參差不齊,給計算機基礎教學帶來一定的困難。

    (二)學時不夠

    該課程教學任務量大,安排學時少,教師上課忙於完成教學內容,很難有時間講解或布置有挑戰性或應用性或有趣的任務、問題或習題。

    (三)學生的不適應

    學生可能抱怨“滿堂灌”、“概念多”,導致死記硬背。

    (四)教師的不適應

    教師可能對麵向應用及基礎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的認識不足,如果準備不好,導致有些教師往往是熟悉的內容多講,不熟悉的內容照本宣科,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五)教學效果評價指標不統一,不全麵。

    雖然“大學計算機基礎”屬於全院統考課,在考試中由於空間資源緊張,所以同一年級采用A、B兩套試卷,無論命題多麽認真科學,要想讓兩套試卷水平100%相同,是很難做到的,加上卷麵分數占70%,平時分數占30%,平時分沒有統一的給分標準,使得學生的最終分數的評價指標不統一、不全麵。

    四、《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策略

    怎麽比較好地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提高我院《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質量,考慮學生個體差異,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顯得尤其重要。

    (一)增強感性認識,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打下基礎

    《大學計算機基礎》涉及許多抽象概念,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可以首先著眼於“認識”、“操作”這些感性教學,以“從認識計算機到學習計算機”的教學安排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打下基礎。在教學中可以改變傳統的教學安排,並和實驗教學配合,讓學生盡早上機,為學生在心理上主動建構計算機知識打下基礎。

    (二)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生的主動建構得以落實

    培養學生興趣,可以促使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建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除采用電子教案在多媒體教室授課外,還可以利用動畫、視頻等教學資源,提高課堂教學的感染力,提高有限課時的利用率。為此,計算機係除完善該課程的電子課件外,製作了如下五個視頻。

    計算機組裝之硬件部分:主要介紹微機的安裝過程;

    計算機組裝之BIOS設置:主要介紹BIOS設置方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