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知識豐富,數學基礎相對薄弱

    財經院校有很多文科生,有豐富的曆史、文化等方麵的知識,在學習時,更希望把西方經濟學作為一門純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來學習。財經類院校學生對高等數學的學習要求與工科專業的要求不同,他們隻需學習“經濟數學”,而不是按數學(一)或數學(二)的大綱進行。這一明顯的知識結構特點,導致學生普遍對定性分析感興趣,對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步驟不願深入。

    (二)思維方式偏重於感性認識

    教學中講到經濟學家的生平、經濟學的淵源時,學生非常感興趣,而講到邏輯推導、圖、表、公式、數學證明等內容時,則不習慣接受。西方經濟學在研究方法上卻廣泛使用數學工具進行經濟分析。但經濟學畢竟不是自然科學,而是社會科學,對許多經濟理論的深刻理解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人文知識、曆史知識和社會學知識,這正是財經類院校學生的優勢。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因勢利導,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組織教學,並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

    (三)缺乏對企業和社會的深入了解

    西方經濟學有很強的實踐性,但大學生從學校到學校,理論知識學了很多,但實踐活動卻很少,有少數同學甚至對國家的基本經濟方針都難以理解。現代社會的發展特點決定了學生迫切需要了解國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指導企業運營管理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和引導國民經濟運行的宏觀經濟學理論,了解我國現實企業的管理體製、管理現狀及其深層次原因。因此,“理論聯係實際”是當前學生對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普遍心聲。

    三、教學改革的具體思路

    根據財經類院校學生的特點,結合我自己以往的教學經驗,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麵進行教學改革。

    (一)在教學過程中,以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

    數學在西方經濟學中的運用,學術界一直有爭議,加上財經院校學生數學基礎相對薄弱,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西方經濟學屬社會科學,分屬理論經濟學,這決定了經濟學的研究分析方法應以定性分析為主,輔之以定量分析。而當今的西方經濟學(特別是高級西方經濟學)通常重視量化分析,往往使用大量的數理方法進行推導、分析,把複雜的社會經濟現象用一個個假設加以量化,得出一個個模型,在這些固化的模型裏,隻要將數據代入公式便可完成計算,使學生沒有更多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去對複雜的經濟問題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讓人覺得與其是在講經濟學,不如說是在講數學,學生學起來覺得枯燥無味,毫無興趣。因此,在講授西方經濟學過程中,把西方國家和中國的實際結合起來,采用定性分析為主和定量分析為輔的方法,讓經濟理論真正為現實服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