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選擇通過社會形態研究思維方式及其曆史邏輯沿革的特定視覺時,很快發現以往的社會形態理論存在嚴重的缺失。唯有技術社會形態方能以價值中立的立場,反映人類文明及其思維進程。

    所謂技術社會形態是指,根據生產力,特別其物質技術構成不同,以及由此決定的社會產業結構的重心不同所劃分的社會文明形態。人類有史以來,技術社會形態沿革主要經曆了下列階段:A。漁獵社會,B。農耕社會,C。工商社會,D。後工業社會。

    中國社會百年來的發展,在技術社會形態上,經曆了“三級兩跳”。第一次跳躍: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試圖把一個傳統的農耕社會,改造為一個現代工商社會。第二次跳躍: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我們積極參與世界範圍內正在興起的“第三次浪潮”。

    由於兩次跳躍的曆時性和共時性矛盾,使我們當下的思維,麵臨多元文化的共顯:農耕社會的儒家文化、工商社會的功利主義文化、後工業社會的信息網絡文化,多元共生,矛盾交織。

    一、以往社會形態理論的邏輯困惑

    哲學作為思維方式,是人類生存和生活境遇的最高智慧凝結,猶如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說,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的時代精神的精華,是文明的活的靈魂。由此說明,一方麵,通過哲學思維方式,可以透視一個時代的時代精神。另一方麵,一個時代的文明形態,直接決定哲學的智慧形態。這就為我們找到一條探索哲學思維方式曆史邏輯沿革的存在論的曆史線索——通過社會形態及其曆史沿革,揭示思維方式的邏輯沿革。

    以往的社會形態理論,包括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的社會形態理論在內,在深入探究人類思想智慧,特別是哲學這一最高思想智慧的實質時,都沒有真正把馬克思所倡導的唯物主義立場,特別是曆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原則貫徹到底,而是帶有濃鬱的意識形態色彩,過分強調哲學的階級性,戴著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按照唯物與唯心、辯證法與形而上學兩分法簡單劃分哲學史上的哲學家及其思維方式,而沒有以應有的價值中立的態度,揭示由文明發展程度規定的哲學思維方式所凝結的人類共同的心智能力的本質。

    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馬克思主義教科書,把社會形態界定為社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有機統一體的概念,視社會形態為社會的經濟形態、政治形態和意識形態的三位一體,其中經濟形態是社會形態的主要內容。因為經濟形態是由經濟基礎直接規定的,而經濟基礎即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內部的各個方麵的總和,它表現的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而上層建築則表現人們之間的思想關係。由於人們之間的思想關係確實無法擺脫人們之間利益關係的製約,所以我們的確應當承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決定人們之間的思想關係。所以,研究哲學這一被規定在社會思想上層建築領域的一種意識形態時,不可避免地要高度關注人們之間因在社會存在中被經濟利益關係所世俗化了的洞穴成見,從而承認其階級性的意識形態差異。但由此造成的對於同一個時代的不同階級的人們的共同思維特質的研究被人為忽視,即對於類思維和交互主體性思維等這些哲學綜合智慧更應重點關注的心智純思的本分被遺忘,卻不務正業地去蠶食政治和社會學說的領地。加之中國傳統的實用政治理性的思維習慣,更容易將哲學思維政治化。

    事實上,蘇式化的哲學教科書所兜售的所謂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尤其是以人與人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為依據所劃分的五種社會形態,采取了意識形態化標準簡單還原方法,其一是將哲學思維方式簡單歸結為意識形態,其二是將包括哲學在內的所有思想關係簡單還原為由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所決定。豈不知按照馬克思的真正的唯物主義立場和方法,人們之間的利益關係也不是人的主觀意誌任意選擇的,而是由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利益關係,即生產力的自然曆史發展所決定的。所以哲學思維方式即使作為意識形態,歸根結底仍然有超越意識形態自身的客觀性;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共同自然曆史進程,決定了人類思維方式的共同特點和進化規律。這正是我們引入技術社會形態這一全新視域,研究思維方式及其曆史邏輯沿革的價值中立性的依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