⑦《舊唐書》:侍中中書令,加貂蟬佩紫綬。《漢官儀》:武帝大冠加金璫,附蟬為文,貂尾為飾,謂之貂蟬。《本傳》:開元二十二年,九齡為中書令,二十四年,遷尚書右丞相,罷政事。所謂“換蟬冠”也。

    ⑧沈約詩:“長驅入右地。”《明皇雜錄》:張九齡、裴耀卿,詔為左右仆射,罷參知政事。林甫怒曰:“猶為左右丞相耶?”二人趣就本班。林甫目送之,公卿不覺股栗。《左傳》:羊舌氏曰:“民之多幸。”

    ⑨《漢書》:疏廣為太子太傅,兄子受為少傅,俱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篤老,皆許之。

    ⑩《神仙傳》:蘇耽,郴縣人,少孤,養母至孝,忽辭母雲:“受性應仙,當違供養。”母曰:“汝去,使我如何存活?”曰:“明年天下疫疾,庭中井水、簷邊橘樹,可以代養。”至時,病者食橘葉、飲井水而愈。《唐書》:九齡遷工部侍郎,乞歸養,詔不許。及母喪解職,毀不勝哀,有紫芝產坐側,白鳩、白雀巢家樹。是歲,奪哀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固辭,不許。

    (11)“朱注”唐製:大都督府長史,從三品,應紫綬。荊州為上都督,故時服紫綬也。中山王《文木賦》:青緺紫綬。

    (12)九齡嚐薦周子諒為禦史,子諒劾奏牛仙客,語援識書。帝怒,杖於朝堂,流瀼州道死。九齡坐舉非其人,貶荊州長史。長史之上有都督,是其統領。

    (13)《晉書》:庾亮鎮武昌,諸佐吏乘月共登南樓,俄而亮至,諸人將起避之,亮徐曰:“諸君且住,老子於此,興複不淺。”

    (14)《曹參傳》:嚴延年之治動,黃次公之治靜。《晉書·謝安傳》:“每鎮以和靜。”

    賓客引調同,諷詠在務屏①。詩罷地有餘②,篇終語清省③。一陽發陰管④,淑氣含公鼎⑤。乃知君子心,用才文章境⑥。散帙起翠螭⑦,倚薄巫廬並⑧。

    綺麗玄暉擁,箋誄任昉騁⑨。自我一家則,未闕隻字警⑩。千秋滄海南,名係朱鳥影(11)。(此敘其詩才文學。延客詠詩,見風流韻事。地有餘,力厚也。

    語清省,詞爽也。“趙注”一陽發管,謂其詩可聽,如黃鍾之律。淑氣含鼎,謂其詩可味,如太羹之和。君子二句,惜其抱濟世之才,退而用心於文章也。

    起翠螭,言文瀾激蕩。並巫廬,言才氣高褰。玄暉、任昉,謂詩文兼擅其勝。

    “趙注”韶州,在滄海之濱。朱鳥,即南方之宿。當時謂九齡為滄海遺珠,則才名久著南方矣。)

    ①《舊書》:孟浩然還襄陽,九齡時鎮荊州,署為從事,與之倡和。又雲:九齡雖以直道黜,不戚戚嬰望,惟文史自娛,朝廷許其勝流。“錢箋”中書舍人姚子顏,狀其行曰:“公以風雅之道,興寄為主,一句一詠,莫非興寄。”《顏氏家訓》:“諷詠辭賦。”謝脁詩:“民淳紛務屏。”

    ②陳沈炯詩:“丁翼陳詩罷。”《莊子》:“其遊刃必有餘地。”

    ③《文心雕龍》:“士龍思劣,而雅好清省。”

    ④庾信《玉律表》:“節移陰管,無勞河內之灰;氣動陽鍾,不待金門之竹”

    ⑤陸機詩:“蕙草饒淑氣。”陳子昂詩:“如何負公鼎。”

    ⑥《西都賦序》:“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

    ⑦潘嶽誄文:“披帙散書,屢睹遺文。”《楚辭》:“乘玉輿兮駟蒼螭。”

    《廣雅》:“龍無角曰螭。”

    ⑧《江賦》:“巫廬嵬崛而比嶠。”

    ⑨《詩品》:“小謝工為綺麗歌謠,風人第一。”《南史》:謝玄暉善為詩,任彥升工於筆。

    ⑩《史記·自序》:以拾遺補闕,成一家之言。陸機謝表:“片言隻字,不關其間。”又《文賦》:“一篇之警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