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注”觀首二句,乃夔州作無疑。黃鶴疑鬆州被圍,謂廣德二年事,因以秦中驛使為李之芳使吐蕃,蜀道兵戈為徐知道據劍閣,全解俱謬。今以舊編正之。單複編在大曆元年之秋。

黃草峽西船不歸,赤甲山下人行稀①。秦中驛使無消息②,蜀道兵戈有是非③。萬裏秋風吹錦水④,誰家別淚濕羅衣⑤。莫愁劍閣終堪據,聞道鬆州已被圍。(此章為蜀中兵亂而作也。上四刺崔旰,下四憂吐蕃。船不歸,水阻也。行人稀,陸梗也。無消息,未聞朝命區處。有是非,郭崔互有曲直。錦江別淚,憶舊交之遭亂者。鬆州被圍,則全蜀安危所係,故所憂不獨在劍閣也。)

①黃草峽,在涪州上流四十裏。赤岬山,在夔州府東北七裏。《通鑒》:大曆四年,涪州守捉使王守仙伏兵黃草峽。胡三省曰:黃草峽在涪州之西。

《益州記》:涪州黃葛峽有相思崖,今名黃草峽。山草多黃,故名。《水經注》:赤岬山,公孫述所造,因山據勢,周回七裏一百四十步,東高二百丈,西北高一千丈,南連基白帝,山甚高大,不生樹木,其石悉赤。土人雲:如人袒胛,故謂之赤甲山。

②王粲為劉表書:“河山阻限,狼虎當路。雖遣驛使,或至或否。”

③《吳越春秋》:“欲興兵戈,以誅暴楚。”《莊子》:“無成心而有是非。”

④萬裏橋,在成都。庾信詩:”錦水照簪裾。”

⑤又:“別淚損橫波。”何遜詩:“複恐濕羅衣。”

朱鶴齡曰:考唐史,杜鴻漸至蜀,崔旰與楊子琳、柏茂林等各授刺史防禦,而不正崔旰專殺主將之罪,故有兵戈是非之語。蓋言崔亂成都,柏、楊討之,其是非不可無辨也。然旰本建功西山,郭英乂通其妾媵,激之生變,其罪有不專在旰者。未幾釋甲,隨鴻漸入朝,而吐蕃則歲歲為蜀患,故末語又不憂劍閣而憂鬆州也。鬆州先為吐蕃所陷,此雲已被圍,必中間嚴武又收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