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此是廣德二年春歸成都時作。按:朱注因元次山序文有王契姓名,遂以王契為京兆人,奉使來蜀。今玩詩詞,公去蜀時,與王相別,及歸蜀時,又與王相遇,黃鶴以王契為蜀人者,得之。元結所雲者當另是一人。

    “遠注”王侍禦,當是罷官而居於蜀者,故詩有“客即掛冠至”、“幸各對鬆筠”等句。

    往往雖相見①,飄飄愧此身②。不關輕級冕③,但是避風塵。一別星橋夜④,三移鬥柄春⑤。敗亡非赤壁⑥,奔走為黃巾⑦。(此敘前後聚散之故。言昔見侍禦,以避亂而來。後別侍禦,以避亂而去。公棄華州司功,非輕冕紱,實避兵戈耳。自寶應元年至此已三年,時徐知道為部下所殺,與赤壁戰敗者不同。公奔走流離,如避黃巾之亂也。)

    ①《漢書·吳王傳》:往往而有。董仲舒策:“王道往往而絕也。”

    ②崔駰詩:“飄飄神舉逞所欲。”

    ③《淮南子》:“飾紱冕之服。”

    ④《漢書》:秦李冰造七星橋,上應七星。光武謂吳漢曰:“安軍宜在七星橋。”張正見詩:“星橋轉夜流。”

    ⑤《公羊傳注》:鬥指東曰春。隋煬帝詩:“更移鬥柄轉。”

    ⑥《荊州記》:蒲圻縣沿江一百裏南岸名赤壁,昔周瑜破曹操處。《方輿勝覽》:赤壁在蒲圻縣西百二十裏,北岸烏林,與赤壁相對。

    ⑦後漢钜鹿人張角,所部有三十六萬,皆著黃巾,同日反叛。

    子去何瀟灑①,餘藏異隱淪。書成無過雁②,衣故有懸鶉③。恐懼行裝數④,伶俜臥疾頻⑤。曉鶯工迸淚⑥,秋月解傷神⑦。(此自敘別後之事。子去,謂侍禦往京。餘藏,謂避亂他適。書成句,承子去。衣故句,承餘藏。行裝數,往來梓閬。臥病頻,舊有肺病。此時曉鶯聒耳,巧於動淚,秋月淒涼,知我傷心。工字解字,乃句眼。)

    ①《北山移文》:“瀟灑出塵之想。”《世說》:謝車騎見王文叔曰:“瀟灑相遇。”

    ②陸厥詩:“雁過南無書。”

    ③《世說》:“衣不經新,何由而故?”《荀子》:“子夏家貧,衣若懸鶉。”“朱注”《說文》:“鶉,駰屬,其羽斑而散。貧士衣象之。”

    ④“恐懼行裝數”,幹戈之地,非避馬則拏舟也。

    ⑤伶俜,失所之貌。古《猛虎行》:“伶俜到他鄉。”謝靈運詩:“臥疾豐暇裕。”

    ⑥駱賓王詩:“迸淚下雙流。”

    ⑦韋黯詩:“別後倍傷神。”陳師道曰:蘇公居穎,春夜對月,王夫人曰:“春月可喜,秋月使人愁耳。”公遂作詞曰:“不似秋光,隻與離人照斷腸。”老杜雲:“秋月解傷神。”語簡而益工。

    會麵嗟黧黑①,含淒話苦辛②。接輿還入楚③,王粲不歸秦④。錦裏殘丹灶⑤,花溪得釣綸⑥。消中隻自惜⑦,晚起索誰親⑧。(此自敘初歸之事。會麵,見成都人也。入楚,喻回蜀。歸秦,憶長安。丹灶、釣綸,舊時遺物。

    自惜、誰親,起下侍禦。《後漢書》:範丹別王奐曰:“今子遠適千裏,會麵無期。”)

    ①《屈原傳》:麵色黧黑。

    ②古詩:“坎軻長苦辛。”

    ③《列仙傳》:接輿,名陸通,楚人也。

    ④謝靈運詩序:王粲,家本奏川貴公子孫,遭亂流寓,詩曰:“整裝辭秦川,秣馬赴楚壤。”

    ⑤《南越誌》:長沙郡瀏陽縣東有王喬山,山有合丹灶。《別賦》:“守丹灶而不顧。”周弘正詩:“丹灶起殘煙。”

    ⑥《詩》:“其釣維何,維絲伊緡。”注:“緡,綸也。”

    ⑦《後漢·李通傳》:素有消疾。《素問》:“多食數溲曰消中,即消渴也。”⑧《絕交書》:“臥喜晚起。”索,求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