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謝惠連《鶒賦》:“宛羈畜於樊籠。”

    ②《前漢·遊俠傳》:“晝夜呼號。”

    ③“顧注”凡鳥之勁羽,止於六片。《韓詩外傳》:“鴻飛千裏,特六翮耳。”

    ④陶潛詩:“望雲慚高鳥。”

    花鴨花鴨無泥滓①,階前每緩行。羽毛知獨立②,黑白太分明③。不覺群心妒,休牽眾眼驚。稻梁沾汝在,作意莫先鳴④。(“盧注”此章即漁父獨醒之意。獨立、分明,是花鴨之皭然自異處。然惟獨立,故群心皭。惟分明,故眾眼驚。且既沾足稻梁,又何須先鳴以取忌乎。上四,作稱羨之詞。下四,作警戒之詞。“羽毛知獨立”,謂群羽之中,知其獨立。群心、眾眼,指諸鴨言。花鴨當食必嗚,但戒其毋先耳。鶴雲:公自喻以直言受妒,出居於外,雖有一飽之適,猶以先鳴為戒。)。

    ①《抱樸子》:“虛談則口吐冰霜,行己則守汙泥滓。”

    ②《鸚鵡賦》:“雖同族於羽毛,固殊智而異心。”朱超詩:“獨立不成群。”

    ③《漢書·薛宣傳》:黑白分明。《會稽典錄》:張溫死,諸葛武侯曰:“其人於清濁太明,善惡太分。”

    ④《屍子》:“戰如鬥雞,勝者先鳴。”

    顧宸曰:丁香,立晚節也。麗春,守堅操也。梔子,適幽性也。鶒,遣留滯也。花鴨,戒多言也。此雖詠物,實自詠耳。

    野望“鶴注”此當是寶應元年成都作。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萬裏橋②。海內風塵諸弟隔③,天涯涕淚一身遙④。惟將遲暮供多病⑤。未有涓埃答聖朝⑥。跨馬出郊時極目⑦,不堪人事日蕭條⑧。(此因野望而寄慨也。上四,野望感懷,思家之念。下四,野望撫時,憂國之情。臨橋而望三城,近慮吐蕃。天涯而望海內,遠愁河北也。五六屬自慨。末句,乃慨世。出郊極目,點醒本題。朱瀚曰:國步多艱,皆由人事所致,結句感慨深長。)。

    ①“唐氏注”西山,在成都府西,一名雪嶺。三城戍,即鬆、維、堡三城。《唐誌》注:唐興有羊灌、田朋、笮繩橋三城。《困學紀聞》:《唐·地理誌》:彭州導江縣,有三奇戍。《韋皋傳》:大將陳垍等,出三奇西南。《備邊錄》:所謂三奇營也。“錢箋”西山三城,界於吐蕃,為蜀邊要害,屢見杜詩,正不必作三奇也。

    ②謝脁詩:“悵望南浦時。”《楚辭》:“隱玫山以清江。”《一統誌》:萬裏橋,在成都府中和門外。

    ③《漢·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警。”《漢·宗室傳》:王睦悉推財物與諸弟。

    ④古詩:“各在天一涯。”蔡琰《胡笳》:“涕淚交垂。”孔融:“安能苦一身。”

    ⑤《楚辭》:“恐美人之遲暮。”《史記》:留侯性多病。

    ⑥《漢書》:使者謂龔勝曰,“聖朝未嚐忘君。”

    ⑦鮑照詩:“跨馬出北門。”《世說》,王東亭嚐春月乘馬出郊,時彥同遊者,連鑣俱進。王景興書:“想亦極目而迥望。”

    ⑧嵇康詩:“何為人事間,自令心不夷。”《楚辭》:“山蕭條而無獸。”朱鶴齡曰:按史:是時分劍南為兩節度,而西山三城列戍,百姓疲於調役,高適嚐上疏論之,不納。公詩當為此作,故有人事蕭條之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