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此寶應元年在浣花溪作,故雲“柴門老病身。”其年,史朝義陷營州,羌、渾、奴刺陷梁州,且河東、河中軍皆亂,故首言“戎馬交馳際。”

戎馬交馳際①,柴門老病身。把君詩過日②,念此別驚神③。地闊峨眉晚④,天高峴首春⑤。為於耆舊內⑥,試覓姓龐人⑦。(上四惜鄭之別,下四贈赴襄陽。《杜臆》:當戎馬交馳之際,有此柴門老病之身,無可銷愁,惟把君詩以過日耳。今又遠去,能不念此別而驚神乎?自茲一別,我在峨眉,君在峴首,地闊天高,何由會麵,所以驚神也。倘耆舊中有如龐德公,覓以相報,吾亦將與之偕隱襄陽矣。把君詩、念此別,各三字另讀。臨別躊躕,故日色將晚。歸覽景物,適春意已生。晚春二字,俱不空下。“生注”地闊天高,即水遠山長意,變詞以避熟。闊貼眉、高貼首,各見匠心。公詩:“狼籍畫眉闊。”)。

①吳質書:“羽檄交馳。”

②《陳書》:隋文帝使後主節飲,既而曰:“任其性,不爾,何以過日。”

③庾信詩:“眷然惟此別。”

④蔡琰《笳曲》:“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

⑤《記》:“天高地下。”陳後主《歸魂賦》:“映峴首之沉碑。”《元和郡縣誌》:峴山,在襄陽縣東南九裏,東臨漢水,古今大路。

⑥《襄陽耆舊傳》,晉習鑿齒作。

⑦龐德公隱鹿門山,在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