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餐具太簡明,

    刀又勺裏有真經!

    深鑽苦研求新奇,

    精雕細刻下苦功:

    千姿百態幾十類,

    五光十色數百種——

    秀外慧中受青昧,

    緣此銷量日攀升!

    第十節 維難創業土到洋

    當具體講到王維和的創業和發展曆程時.1981年初中畢業後,16歲即進廠磨光,後入黨,因精明強幹、勤學善講,而今升任負責生產、技術和質檢副廠長的夏小華,口若懸河地說:“我1981年來這個村辦小磨光廠時,在雜亂的小院裏,隻有幾間低矮破敗的土坯房,房裏髒哩呱唧地擺著一溜兒最簡易的手工布輪磨光機,不僅沒有排風扇,就連個通風、透亮的天窗都未開。在這機多、人擠、空間小的作坊裏,大夥一塊兒磨起光來,噪音嘈雜,灰塵彌漫,空氣齷齪,那一個個進屋時緊裹著五顏六色頭巾的花季少女,下班走出時,都一律變成灰黑頭巾、灰黑衣裳、灰黑鞋襪,就連那原本如花似玉的嬌嫩麵容,也蒙上了一層灰黑色,隻有那一雙眼十二兒、一口牙齒還是白的。我們磨光的活,是為國營天津餐具廠加工最簡單的半成品餐具叉的毛坯。村裏要用小型手扶拖拉機,從市裏拉來毛坯,我們拋光後,用紙和布打好包,用拖拉機送到市裏,人家再加工製形、軋花、軋字、包裝後出口,我們隻掙極為有限的加千費。以後,我們的王總一來,這裏就發生了巨變。廠裏上了成品線,我們可以磨成品了:人家製形後,我們運來,先用粗、細不同的砂輪磨光,再用布輪磨好後送天餐。這時,我們也能磨勺了,並且不用再到天餐取料,而是由人家送來,磨好成品取走。廠子發展了,廠名也改成了津南餐具廠,企業開始駛上了快車道。需要特別講明的是,無論在小廠舉步維難的創業過程,還是在企業大步邁進、展翅騰飛之時,王維和都是不顧家庭、不慮個人、不怕髒累地跟我們一起奮戰在生產第一線。他每天都是第一個到廠,最後一個離開,這是全公司每個員丁都親眼看到的。他不畏艱難、永不服輸、總爭上遊,從來沒說過一句甘拜下風的話——他就是以這種奮發奪勝的銳氣,帶領我們全體員工,由小到大、從土到洋地發展、壯大起來的!”

    談到這裏,身材嬌小而工作幹練且思維敏捷的夏副廠長,停頓一下,略表歉意地對我說:

    “對不起,我評論的太多了,話題拉遠了,還是接著講企業的發展曆程吧。到1985年底,我們從四個村聯營的電機廠,分過一台40噸、兩台80噸的衝床。勇於進取、誓創大業的王總,又從天餐買了台舊的160噸的壓力機。這就大大提高了生產能力。在餐具生產中,餐刀是難度最大的,因為它需要大設備。要衡量廠家的生產能力及其實力,主要看它能否生產餐刀和刀的質量如何。因為有了上述大設備,所以到1987年,我們自己就可以製形、軋花、軋字,直接生產叉、勺、刀的全套餐具成品了。在1995年,我廠同美國德維爾公司合資,成立天津益豐餐具有限公司,王維和任董事長兼總經理。益豐公司有了出口權。1999年,有大氣魄、大手筆的王總,又投資100多萬元,購進兩台750噸的夾板錘,顯著增強了設備實力,進一步提升了生產能力。從此‘益豐’進入了一個更快發展的新時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