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作家非常講究作息規律,每晚10點準時上床睡覺。可是他所居住的樓層,卻總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攪了他的睡眠。

最開始,是住在作家樓下的一對下崗夫婦,為了生活,這對夫婦買了一輛破舊的三輪摩托車,每天出去載客,深更半夜才回來。那輛摩托車破舊得像嚴重的哮喘病人,發出“突突突”的巨響,作家時常被這樣的“噪聲”驚醒,心裏別提有多氣憤了。

後來,住在作家樓上的一家人給女兒買了一把小提琴,每天天剛亮,女兒就被父母叫起來開始練習,可初學者拉出的琴聲一點兒也不動聽,嗚嗚咽咽,毫不連貫,攪得作家睡意全消。

作家的妻子讓他去與樓上樓下的鄰居溝通一下,叫他們不要再這麽“擾民”。可當作家走到那兩家人的門口時,又猶豫了,談什麽呢?讓他們不要再發出噪聲?可樓下的那個住戶,破摩托車就是他們的飯碗;樓上的那個住戶,小提琴聲就是家長對孩子的希望。作家怎麽忍心讓他們放棄飯碗放棄希望呢?何況,即使作家提出了要求,對方也未必會答應。

萬般無奈之下,作家找到一個朋友,叫他幫忙物色一個清靜的住處,準備搬家。朋友對他的訴苦嗬嗬一笑,說:“你到我家來坐坐吧,我告訴你什麽叫真正的清靜。”

作家來到朋友家,覺得這裏環境非常優雅,便對朋友說:“你就幫我找這樣的房子好了。”朋友卻含笑不語。在朋友家坐了一會,作家忽然聽見隔壁傳來一種奇怪的聲音,聽上去像有人在說話,可聲音又刺耳又含混,讓人聽了格外不舒服。

看著作家探詢的目光,朋友解釋說:“那是我的鄰居,他家有一個9歲大的智障男孩,他媽媽正在教他學說話呢。”作家驚訝地說:“天哪,他們不會每天都這樣吧,也虧你受得了啊,這麽嚇人的聲音。”

朋友嚴肅地說:“我不覺得這聲音難聽。我和這家人做了5年的鄰居,我第一次看到這孩子的時候,他就是這樣了。可他的父母一點兒都不嫌棄他,不但辛苦撫養他,還到處求醫問藥為他治療。醫生說這孩子不可能好轉了,他媽媽也沒有放棄希望,一直鍥而不舍地堅持每天教他說話,開發他的智力。你聽這孩子的聲音,很刺耳,很不舒服,那是因為你是用耳朵在聽。而我們聽這孩子的聲音,很動聽,很欣慰,那是因為,我們是用愛在聽。”

這一席話讓作家感到萬分慚愧,朋友又補充道:“其實有些時候,你要用心去聽,用愛去聽,就不會覺得是折磨,相反你可能會覺得是享受呢。”

從朋友家出來,作家打消了搬家的念頭。說來也很奇怪,從這天起,他再聽到樓下摩托車的轟鳴聲時,居然不覺得刺耳,而是覺得欣慰,因為那對下崗夫婦今天又有生意了,又有收入了,他為他們感到高興。而當他再聽那樓上傳來的小提琴聲時,也能聽出小女孩的琴技每天都在進步。

作家用愛傾聽著鄰居們發出的各種聲音,自己的心情也變得愉悅起來,他感到自己枯竭許久的文思似乎又暢通了,於是拿起筆來,在稿紙上寫下一個大大的標題——“用愛傾聽”。

在繁華的都市裏,我們每天都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有時這聲音聽上去配合得十分和諧,構成一首美妙的生活交響樂,但有時候又讓我們覺得嘈雜不堪,讓我們煩厭不已。其實,聲音本身並沒有變化,變化的是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心境。

用愛去包容這些聲音,感受這些聲音,我們就會發現原來生活是那樣的美好,朝氣蓬勃,每天都是充滿了新的氣息。我們的心靈沉浸在這一首首動人的樂曲中,便會忘記煩惱,重新去感受生活的甜蜜。愛,是多麽神聖的東西,它能轉變一切,充實生活。如果沒有愛,我們又怎麽會聽到如此美妙的音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