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科學家的考證,森林的出現約在3.5億年前。在2.8億年到2億年前的中生代,地球上的森林已發展到極盛時期。後來由於冰川降臨,動物和植物受到嚴重的衝擊而消失。約在5000萬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紀初期,氣候適宜,森林又普遍發展起來。雖然第三紀中期以後,地球再度經曆了一連串的冰川時期,森林又因遭到極大的衝擊而大量消失,但經過漫長的年代,森林又恢複出現了。隻是到了人類的出現,開始用火和農業興起以後,人們連續開辟農田,燒山驅獸,獲取燃料,興建城鎮。特別是近幾個世紀以來,隨著工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木材和薪材,使得森林遭到更大的破壞。追溯公元前7000年到近代這個期間,由於人類的破壞,至少使地球上的森林減少了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森林的大量減少,使得生態係統遭到破壞,直接影響了人類生產的物質條件和生存環境。

    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水、土、光、熱、氣等非生物因素和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在一定的地域它們彼此之間是相互聯係、相互製約、互為依存的。這些因素在自然界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運動,構成一個不可分割的動態係統,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生態係統。森林在生態係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破壞了一個地區的森林,也就破壞了這個地區的生態平衡,造成生態環境日益惡化。

    人們已經認識到,樹木的光合作用大大高於草本植物。每公頃森林麵積上的生物總量約為農田作物的20倍至100倍。森林生物總量占地球生物總量的19%以上。所以,森林在自然界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中,對周圍的環境影響極大。

    20世紀初期以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由於工業和農牧業的發展以及人口的迅速增加,亂砍濫伐森林,毀林開荒、毀林放牧現象日益嚴重,森林麵積急劇減少,每年至少消失1100萬公頃森林。在東南亞,每分鍾就有3公頃的熱帶森林被砍伐。森林生態係統的嚴重破壞,給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農業減產

    哥倫比亞由於毀掉了1500萬公頃森林,使200萬公頃土地變成了荒漠,水土流失麵積達2000萬公頃,每年約有21萬公頃的耕地絕收。印度北部山區的森林受到嚴重破壞後,廣大山區失去了保持水土的能力,造成了1978年的特大水災。僅西孟加拉邦就有4200多萬人無家可歸,4900萬英畝土地被吞沒。印度每年表土流失量達60億噸,全國有一半以上的土地受到嚴重侵蝕。據聯合國調查,由於毀林導致非洲各地幹旱少雨的氣候,從而造成非洲糧食減產或顆粒不收,幾乎整個非洲大陸都在鬧糧荒。

    燒柴短缺

    西非和中美的一些地方,城市家庭要花掉他們四分之一的收入來購買燒柴。燒柴緊張,石油昂貴,許多居民隻好燒牛糞。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調查,亞洲、近東和非洲,每年大約燒掉牛糞4億噸(燒掉1噸牛糞,等於失去大約50千克糧食),其代價約為每年減少2000萬噸糧食。1980年全世界有1億多人深受燒柴嚴重短缺之苦,有10億人感到燒柴困難。僅在非洲,每年大約有200萬公頃森林被當作燒柴砍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