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縮小”在醫學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腹腔鏡手術,隻需在病人腹部劃上能插進一把鑰匙大小的小孔,然後將微型器械伸進腹腔內進行手術。這種手術又稱為“鑰匙孔外科”,可以進行膽囊切除等較複雜的手術。病人損傷小、痛苦少、康複快,一般三四天就能出院,並且不會在病人身上留下長長的刀疤。手術中的微型器械就是“縮小”的成果。

    最近,在報紙雜誌上常常可以看到科學家用“縮小”的思路發明的產品。如細菌電池,縮得隻有針尖那麽大小,電池內的細菌能把特別的糖漿轉化為氫,再通過一係列化學反應後產生出電流來。又如在德國的帕德博思市計算機博物館裏展出的微型機器人,隻有4.3克重,比人的拇指還要小。

    當然,“縮小”也是我們少年兒童搞小創造、小發明時常用的思考方法之一。

    如有一個小朋友發明的簡易旅行折凳就是一個例子。這折凳主要有4個部件。長方形木板一塊,用作凳麵。兩塊相同的木板作凳腳,用鉸鏈鉸合,可以折疊。在凳麵的反麵裝上一根能轉動的木棍。使用折凳時,將兩凳腳伸開,把木棍轉90度與凳腳垂直,撐住凳腳;不用時,把木棍再轉90度與凳腳平行,凳腳就可以折疊在凳麵上,再把木棍轉90度與凳腳垂直,壓住凳腳,不讓凳腳散開,就便於攜帶了。

    還有一個小朋友發明的便於攜帶的昆蟲籠也是一個例子。這種新式的昆蟲籠實際上是隻盒子,但在盒子的底與蓋之間用蚊帳布連接。不放昆蟲時,蚊帳布可以折疊,盒子底蓋相合,能縮得很小。

    再如貝明綱同學,運用“縮小”的辦法,發明了手表式太陽鍾。他在製成太陽鍾(日晷)模型後,就想把它縮小到可以隨時帶在身邊使用。於是他把日晷的指針和平板都設計成可以折疊的。隻要把指南針對準方向,在太陽底下看日晷上指針的影子,就能讀出當時的時間。這就成了最經濟的自製手表。

    二年級小朋友沈冰心同學發明的小鳥喂食器也是成功的“縮小”的例子。她模仿糧食店裏的售米器,對其加以縮小、改進,利用一隻廢棄的塑料藥瓶,下端開一個圓洞,用一個錐體形的軟木塞頂住,瓶蓋上打一個小洞用小鐵絲插入與瓶底的軟木塞連接。瓶內裝滿小米,用手一按小鐵絲,軟木塞向下鬆開,小米就漏下來,順著一個小漏鬥“流”進鳥籠。手一鬆,一根彈簧將鐵絲往上拉,帶動軟木塞頂住圓洞,小米就停止下漏。沈冰心同學憑這件作品在和田路小學的小發明擂台賽中得到第一期擂主的稱號。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物體都需要“縮小”,也不是縮得越小越好,還要看生活與生產的需要,需要縮到多大就縮到多大。縮的過程也並非簡單地、原封不動地把形體縮小,可以通過換材料、換部件、換工藝等方法來達到縮小形體、擴大功能的目的。

    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周圍,哪些東西是應該縮,又是可以縮的?

    學習先進

    “模仿”是人們進行創造發明的一條有效的途徑。什麽叫做“模仿”呢?

    古時候,人們看見鳥能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飛翔,就萌發了向鳥學飛的念頭。看過電視劇《封神榜》的同學一定會記得那個雷震子吧,他就有一雙肉翅,能隨心所欲地飛翔,這正是人們想像鳥一樣飛翔的美好願望的體現。於是對鳥的飛行動作進行了模仿。人們開始設想在自己身上裝兩張能動的翅膀或裝上一張特大的風箏,想利用風力將人送上天空,但都沒有成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