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居裏出生在波蘭一個中學教師的家庭。她勤奮、聰慧,中學畢業獲得金質獎章,掌握了5門外語。由於家境貧寒,瑪麗16歲時不得不去當家庭教師。後來她進入了法國有名的索爾本大學(即巴黎大學)學習。她住在冬天水能凍得結冰的亭子間,經常食不果腹。就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她以優異的成績取得了大學文憑。艱苦的環境培養了瑪麗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品格。

    大學畢業後,瑪麗和因發現低壓電現象而在物理學界小有名氣的皮埃爾·居裏結為夫婦。1897年,她剛剛生下女兒伊倫,就馬上選擇了當時還很少有人研究的放射性作為自己的博士論文題目。

    居裏夫人在研究放射性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瀝青鈾礦的放射性反而比純鈾還要強。她猜想很可能在瀝青鈾礦中還存在著比鈾的放射性還要強得多的未知元素。

    這個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了一些人的譏笑,認為這是異想天開。性格堅毅的居裏夫人沒有動搖。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也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大意義,放下了手頭的工作,投入了對新元素的尋找。

    他們的條件如此簡陋,一間破棚子是他們的實驗室,沒有排放有害氣體的通風裝置和必要設備。為了將不同元素分開,他們將瀝青鈾礦裝入大桶,加入化學試劑和酸一起煮沸。居裏夫人用一根幾乎和她一樣高的沉重鐵棒不停地攪拌著這些沸騰的粘稠液體,反應中放出的煙霧刺激著她的眼睛、喉嚨,這種“男子漢的工作”累得居裏夫人筋疲力盡,人消瘦了,手燒傷了。

    1898年7月,他們終於從礦石中分離出一種黑色粉末,它的放射性比鈾強400倍,化學性質和碲很相似,居裏夫人為了紀念她的祖國波蘭,把這種新元素起名為釙(在拉丁文中,釙的字頭和波蘭的字頭是一個)。

    但是釙的放射性還不足以說明瀝青鈾礦何以有這樣強烈的放射性。於是,他們繼續尋找,終於在同年12月又分離出了一種新的放射性更強的元素,他們給這種新元素起名為鐳,在拉丁文中,鐳的原意就是放射。

    居裏夫婦最初得到的還不是純的鐳,因此許多化學家對是否有鐳元素表示懷疑。為了得到純的鐳,並進一步弄清鐳的性質,居裏夫婦付出了更加艱巨的勞動。4年中,他們進行了幾十萬次提煉,1902年,終於從12噸瀝青鈾礦中得到了大約0.1克純的氯化鐳,測出了鐳的原子量是225,放射性比鈾強二百多萬倍。

    1903年,居裏夫人發表了她的博士論文,獲得了巴黎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堪稱曆史上最偉大的一篇博士論文。她和她的丈夫皮埃爾·居裏以及貝克勒爾因發現放射性,一起共享了1903年諾貝爾物理獎。1911年,居裏夫人又因發現釙和鐳獲諾貝爾化學獎,成為曆史上惟一兩次獲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也是惟一同時獲得物理和化學兩種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追蹤放射性之謎

    鈾和鐳等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線是什麽?它們為什麽會放出射線?許多科學家紛紛投入這一研究。其中有一位後來居上的佼佼者,他就是盧瑟福。

    盧瑟福出生在新西蘭窮鄉僻壤的一個小農家庭。他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創造才能,把一隻報廢的鍾修好了,還自製過一架照相機。憑著出色的才華,他連續獲得三次獎學金,從高中升入大學,最後進入久負盛名的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成為約瑟夫·湯姆孫的研究生。

    放射性鈾的發現,立刻引起了盧瑟福的注意。為了研究鈾發出的射線的穿透本領,他用厚薄不同的鋁箔進行試驗,結果發現鈾發出的射線不是簡單的一種,而是兩種。有一種穿透本領比較小,隻能穿透比較薄的鋁片,他把這種射線叫α射線,還有一種能穿透較厚的鋁片,貫穿本領比α射線大100倍,他把這種射線稱作β射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