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擴張學說很快得到了絕大多數科學家的承認,一時間,有關海底擴張的文章紛至遝來,成為地學界最熱鬧的話題。

    當年,魏格納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無法解釋大陸漂移的動力源。海底擴張學說為其提供了新的動力源解釋,從而為瀕臨困境的大陸漂移學說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它又為板塊學說的誕生打下了基礎,迎來了“大陸漂移暢想曲”的第三部曲。

    板塊學說——新的全球構造說

    人們發現,在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地帶,地球的活動特別活躍,而在它們中間的地區,地球活動相對少得多,種種跡象表明,地殼並非是鐵板一塊。

    1965年,幾位才華不凡的學者在英國劍橋大學聚會。他們有來英國度休假年的加拿大學者威爾遜,來訪的美國學者赫斯,以及英國劍橋大學的布拉德、瓦因、馬修斯。他們之間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許多新概念漸漸明朗起來了。

    威爾遜在他的轉換斷層論文中,首先使用了板塊這個術語,提出中脊與中脊、中脊與島弧(海溝)、島弧與島弧把地球分成了若幹巨大的板塊。

    但是,板塊究竟是如何運動的呢?是三位年輕的學者從理論上解決了這個問題,把海底擴張學說發展為全球構造學說——板塊學說。

    1967年,英國劍橋大學25歲的年輕學者麥肯齊首先討論了板塊在地球這一球麵上的運動情況,用球麵幾何研究了板塊的旋轉運動。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從另一不同途徑也得出了相同的結果。而法國地球物理學家勒比雄把板塊的旋轉運動又推進了一步,他把地球岩石圈分成歐亞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板塊、南極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六大板塊,算出了每個板塊的旋轉度。他們的工作為板塊運動的定量計算提供了基礎。

    板塊學說認為,地球最外層的岩石圈被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等構造活動帶分割成幾大塊,這就是板塊。一個板塊可以是大陸地殼,也可以是大洋地殼,或者二者兼有。如勒比雄劃分的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全是水域,其他板塊都是既有海洋,又有陸地。還有人把地球劃分成20多個板塊。

    這些板塊漂浮在地幔的軟流層上,由於地幔的熱對流運動,它們處在不斷的運動之中。一般以洋中脊為分界線的板塊,彼此相背而行,地殼下呈熔融狀態的物質不斷從開裂處湧出,冷卻凝固成新的地殼,推動老地殼不斷向海嶺兩側作水平運動,使海底不斷擴張更新;還有的板塊,彼此間作相對運動,當兩個板塊相撞擠壓時,如果兩個板塊都是大陸板塊,雙方前緣被提起,形成崇山峻嶺;如果一個是海洋板塊,一個是大陸板塊,海洋板塊將俯衝到相鄰板塊之下,於是形成了海溝;而當兩個板塊發生錯位時,便形成了水平大斷裂,地震和火山的爆發正是板塊和板塊之間相對運動的結果。

    在曆史的長河中,隨著地球的演化,有的板塊會合並,有的會分裂,聯合古陸的分裂和迄今所發生的大陸漂移,全都是板塊的運動引起的。在地球過去的生命史上,很可能已經發生過幾次這樣的分合了。

    由於板塊學說把大陸和大洋放在了同一係統下去考察,發展到全球規模,因此,這一學說又被稱為新的全球構造說。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