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現代曆史上,具有傳奇色彩的西安事變無疑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曆史事件。西安事變的發生,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曆史的發展軌跡,也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大政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正因為如此,對這一曆史事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領袖給予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在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僅僅兩個多月後,毛澤東就指出:“西安事變爆發,國家處於重大危險麵前,其危險性就在日本必然乘機進攻,其得和平解決,實是如天之福。”《毛澤東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第481頁。

    又過了八年多的時間,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即將取得全麵勝利的前夕,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所作報告《論聯合政府》中論述說:“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內部主張抗日的兩派愛國分子――東北軍和十七路軍,聯合起來,勇敢地反對國民黨當局的對日妥協和對內屠殺的反動政策,舉行了有名的西安事變。同時,國民黨內的其他愛國分子,也不滿意國民黨當局的當時政策。在這種形勢下,國民黨當局被迫地放棄了內戰政策,承認了人民的要求。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了時局轉換的樞紐:在新形勢下的國內的合作形成了,全國的抗日戰爭發動了”。《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037頁。

    蔣介石在1937年2月為《西安半月記》所寫的《引言》中說:“去年12月12日西安之變,事起倉促,震驚中樞,幾搖國本。”“此次事變為我國民革命過程中一大頓挫,八年‘剿匪’之功,預計將於二星期(至多一個月)可竟全功者,竟坐此變,幾全墜於一旦。”遠方編:《張學良在一九三六》,光明日報出版社1991年11月第1版,第270頁。

    12年之後,當風雨飄搖之中的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統治行將崩潰之際,“下野”之後隱居浙江奉化溪口的蔣介石,於1949年1月下旬對前來請示關於李宗仁代總統命令國防部保密局釋放張學良、楊虎城事宜的毛人鳳說:“如果張(學良)、楊(虎城)當年聽我的話,不鬧西安事變,那我軍早就把共產黨消滅了。”羅元錚主編:《中華民國實錄》第4卷《鍾山風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第4045―4046頁。

    曆史不能假設。已經發生了的曆史事件,是一定曆史背景下的產物。西安事變也概莫能外。盡管這一事件有其突發性和偶然性,但卻是20世紀30年代中期,在國際國內政治軍事“大氣候”的孕育並催生下的必然結果。

    1931年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和蔣介石奉行的不抵抗政策,使東北大片國土迅速淪喪於侵略者之鐵蹄下。全國各階層愛國人士對此無不痛心疾首,義憤填膺,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迅速在全國各地興起。1935年的華北事變,更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在這種情況下,1935年1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盡管已經開始提出抗日的問題,但是仍然遮遮掩掩,不願下最後之決心。日本對中國的武力侵略,也引起了美國、英國和蘇聯等國的高度關注,並采取措施,以與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擴張相抗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