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的生物原因是指在犯罪人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活動中所具有的生理基礎、生理機製方麵的特征。犯罪行為是人的特殊社會行為,是由犯罪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但犯罪人首先是具有生物特性的自然人,其生物屬性總會直接或間接,或多或少地反映在犯罪人的行為中。關於犯罪個體生物性研究,主要源於以龍勃羅梭為代表的犯罪人類學派,許多犯罪學家對個體生理特征與犯罪的關係也作了大量的研究,諸如當代的犯罪生物學派的有關理論,除了對遺傳與犯罪、體格及內分泌與犯罪進行研究以外,還對犯罪與神經生理等因素的關係進行了研究。在此,我們僅對犯罪人的某些生理條件上的差異,如性別、年齡、遺傳基因等因素進行一些分析。

    第一節 性別年齡與犯罪

    一、性別與犯罪

    性別與犯罪主要是依據性別將犯罪人分成男性犯罪人和女性犯罪人,具體分析他們基於生理、心理和行為方式上的差別,反映在犯罪數量、犯罪類型、犯罪發生原因及特點等方麵的差異,以便掌握男女兩性的犯罪規律,分別實施科學地預防犯罪措施。

    由於男女性別上的差異,使其在犯罪活動中的表現不同。在犯罪的男女性別構成上,男性占絕對多數,女性犯罪人數遠遠低於男性。在當今,女性犯罪具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並呈現許多新的情況和新的特點。但總的趨勢仍將是男性比重大大高於女性。據世界各國的統計資料表明,當今發達的工業化國家,犯罪男性大致為罪犯總數的80%-90%。在發展中國家則是在95%-97%之間。在我國,男性犯罪數量與女性犯罪數量之比約為10:1,近幾年,女性犯罪率提高。對於女性犯罪的人數,根據天津市犯罪普查統計,女犯比重1990年為2.1%,1993年為2.6%。當然實際的女性犯罪人數還應當包括被勞動教養和收容審查的女性。

    在犯罪類型上,男性犯罪相對集中在殺人、搶劫、強奸、重傷等暴力性犯罪中,女性犯罪則以賣淫、殺人、盜竊、詐騙、拐賣人口為主要形式,但從發展趨勢上看,女性與男性在犯罪類型上的差異,將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變化逐漸縮小。

    科學研究表明,激素對於犯罪的發生、犯罪的類型和方式具有重要作用。雄激素中的睾丸酮會助長人的攻擊性,雌激素中的孕激素則可以減輕其衝動性和緊張性。由於女性體內的雌激素的作用,再加上受傳統觀念和教育的影響,女性犯罪較少具有攻擊性,女性的主動性、支配性和自信心也較男性差,其犯罪多帶有依附性,並且發生率較低。同時由於雌激素的作用,女性罪犯的情感比較細膩,對犯罪過程的體驗較深,往往難以擺脫習慣定勢的驅動,具有較難悔改的特點。尤其是女性的性犯罪,更具有頑固性、持久性和惡劣性的特點。月經周期和更年期是女性特有的生理現象,這對女性生理、心理狀況會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是女性犯罪的危險期。尤其是在臨近月經前和月經期,女性的情緒更容易抑鬱、煩躁、焦慮、恐懼或發怒,再加上女性情緒中固有的敏感、嫉妒心強,對刺激的反應強烈等特點,極易導致犯罪。更年期的女性有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心情煩躁等心理變化,若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或誘惑,很容易實施暴力、經濟等犯罪活動。盡管大多數女性殺人、傷人犯罪都有其強烈的情感因素,但卻不像男性那樣會立刻爆發,而是有一個比較緩慢的累積過程,被害人也多為她們感情的傾注者。

    二、年齡與犯罪

    犯罪人的年齡特征主要是從犯罪人的年齡結構上進行分析,以發現犯罪易發生的年齡段,掌握各個年齡層次人的犯罪特點、原因及犯罪類型與年齡的關係等,為製定有針對性的社會預防和控製犯罪的對策提供科學依據。

    根據犯罪人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生活等人生曆程方麵的差異,可以大致從年齡上把犯罪人分為三個年齡組,即:14-25歲為青少年犯罪人,25歲-60歲為成年犯罪人,60歲以上為老年犯罪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