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在接受了別人十多年的教育後,又教育別人十多年。在二十幾年與教育“親密接觸”中,我深深感到現行的教育體製存在諸多弊端,已經極不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需要。

    一、“批量生產型”、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泯滅學生的個性,扼殺學生的興趣,束縛學生的創造性。

    為什麽我把這條弊端列為第一批判對象?因為在這麽多年的教學生涯中,我不僅是其受害者,也是其製造者。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在家要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要聽老師的話,這樣才是乖孩子、好孩子。所以,從小到大,我都是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從來不敢做出格的事。大學畢業後做了一名教師,我也是這樣來要求我的孩子和學生。對於那些不聽話、不守規矩、調皮搗亂的學生,我是“深惡”而“痛絕”並且堅決“打擊”之。現在想想,可真是誤人不淺。

    最近,我看了機械工業出版社剛剛出版的一本新書《出發——與智慧同行》,該書的作者王小平以自己的勇敢舉動對現行教育體製提出了大膽的挑戰,所以我決定把這條弊端列為第一批判對象。

    下麵,讓我給大家來介紹一下王小平的傳奇經曆。

    王小平,17歲,登上全國教育學術研討會講壇,給專家作關於“大成教育”的學術報告,引起轟動;18歲,在高校主講“大成教育係列講座”,精彩的演講和機智的答問,贏得陣陣掌聲,被多家媒體報道。同年在報紙開設“大成學趣談”專欄;19歲,與人合著《大成奧秘——超越美國成功學》,被認為“是一部具有中國特色的成功學巨著!”;20歲,獨立寫出《本領恐慌》一書。

    更讓人稱奇的是,她高一時,在全班成績第一的情況下,毅然放棄了人人向往的上大學的美好前程,主動退學,走上了一條前途未卜、荊棘叢生的新的成才之路。23歲,成立了北京人類大成教科文研究院,她想把這所研究院辦成“人類思想傳播基地,天下智慧整合中心”。

    “讀奇書、交奇友,著奇文,創奇跡”是她的座右銘。

    就是這樣一個奇女子,使我產生了迫切想了解她為何要選擇主動退學,走自學成才這條坎坷崎嶇之路的願望。

    王小平在上高一時,年僅15歲的她向父母提出退學。理由很簡單,學校一個學期才學十來本書,而自己一個月就至少可以讀幾十本書。在學校學那麽一點東西卻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這實在不值得!

    她當時還給自己今後的發展做了這樣一個定位:停止當學生,一步到位成為研究者。母親激烈反對,甚至還打電話讓遠在重慶、將王小平帶大的外婆來勸她。好在在大學教書的父親理解和支持了女兒的決定,才使王小平有了不同於常人的人生軌跡。

    成名之後,王小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學校最大的弊端是生產出相同的東西。可是人的個性不同,目標不同,學習的方式也應不同。我當初退學,不是迫於學習的壓力,而是學校現有課程的設置已遠遠不夠我研究的了。要建立起學術研究,靠現在初高中乃至大學所學的東西遠不解渴。成功需要以本領和能力為後盾,而目前的學習以知識為中心,所花的時間與獲得的本領極不相稱,所以我覺得我們需要一場學習的真正革命。所以我不是退學後自學,而是退學後搞研究,我采取的是研究式學習。”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