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學者攻擊毛澤東的非資本主義前途社會發展論,認為這是民粹主義在中國的變種。對於這種非曆史的不負責任的論斷,近年來國內學術界已進行了有力的反駁,筆者亦在有關著作中對這種觀點進行過駁斥。近來出版的《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又提供了駁斥這種觀點的有力佐證。毛澤東認為,那種否定新民主主義社會的必然性,試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直接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的想法,“隻是完全的空想”。而這種空想與俄國的民粹派的想法別無二致。因此,毛澤東在七大的口頭政治報告中對這種觀點進行了尖銳的批判:“我們這樣肯定要廣泛地發展資本主義,是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對於這個問題,在我們黨內有些人相當長的時間裏搞不清楚,存在一種民粹派的思想。這種思想,在農民出身的黨員占多數的黨內是會長期存在的。所謂民粹主義,就是要直接由封建經濟發展到社會主義經濟,中間不經過發展資本主義的階段。俄國的民粹派就是這樣”。

    由此看來,毛澤東主張的是具有現代化基礎的社會主義,而不是那種否定現代化物質基礎卻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民粹派的空想社會主義。他關於在新民主主義條件下,要充分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觀點,是既充分考慮了建設物質基礎的重要性,又著眼於建設這一物質基礎的性質和目的,使之與社會主義前途相結合。

    (三)曆史選擇、文化選擇與價值選擇的有機統一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選擇,是一種曆史選擇,又是一種文化選擇,還是一種價值選擇。

    1.曆史選擇

    毛澤東把現代化問題置於整個中國近現代史一般發展中來思考,通過曆史的比較,才得出了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現代化的必經之路的結論。在毛澤東看來,自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曆代先進分子,都力圖將中國引向現代化的道路,但始終未能實現。其根本原因在於,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異常強大,而民族資產階級卻“先天不足”,走資本主義道路,顯然難以行得通。事實證明,走資本主義道路,實業救國、教育救國,多種方案無一不破滅。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而“這種幼稚的夢的幻滅,正是中國富強的起點”。它告訴我們:“資產階級的共和國,外國有過的,中國不能有”,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唯一的路是經過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共和國”。

    2.文化選擇

    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由於中國現代化的後發性,中國的誌士仁人對中國社會現代化之路的選擇就有了文化比較的意義。從文化角度看,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到辛亥革命再到五四新文化運動,貫徹整個近現代曆史的中西文化體用之爭,實質上就是在文化層麵上對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選擇之辯。毛澤東致力於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實質上是對中西文化體用之爭的一種文化超越。因為這種結合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中體西用的文化保守主義,講求的是無論是社會主義還是現代化,作為“學”是中外一致的,不應分中西,關鍵是探索這種作為基本原理的“學”與具體國情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3.價值選擇

    在毛澤東看來,中國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之所以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除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不允許中國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現代化和國內資產階級的軟弱致使無力領導資本主義現代化外,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當時資本主義已經處在向下沒落的時期。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在社會發展中的諸如貧富懸殊、道德淪喪、失業嚴重、犯罪、色情、社會風氣等種種負麵效應已經出現,而新建立的社會主義蘇聯卻呈現蒸蒸日上之勢。這就給我們在製度的選擇上有了價值比較和參照。毛澤東在建國後的一次談話中曾講過: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說明,從價值的層麵看,毛澤東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有著避免資本主義給人民帶來痛苦的想法。

    客觀地說,毛澤東致力於社會主義與現代化的結合,提出了中國社會發展非資本主義前途的設想並在實踐中獲得成功。這是了不起的創造。就思想史而言,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發展。因為,在馬克思主義那裏“現代化”與“社會主義”是一種曆時性的展開而不是共時性的並存。馬克思主義是為西歐現代化的國家尋求社會曆史出路,而不是為西方的社會發展指出現代化前途。盡管近來有人指出了馬克思晚年對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有關思考,其中也預示了東方社會實現向社會主義過渡與現代化相結合的可能性。但這一些曆史資料並沒有構成毛澤東思考中國社會問題的知識背景。毛澤東在這種情況下,提出並實踐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思想,且暗合了晚年馬克思東方社會發展道路的理論,體現了他作為真正馬克思主義者的優秀品格。

    作為團結在毛澤東周圍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鄧小平無疑認同並實踐著毛澤東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構想。但是,作為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新的曆史時期裏,鄧小平又結合新的形勢在繼續深化著毛澤東的這一偉大構想。有一位俄國學者指出:“鄧小平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為社會主義中國而鬥爭的事業,他不僅對自己國家的社會主義未來沒有喪失信心,而且對全世界的社會主義未來也沒有喪失信心。無論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還是蘇聯共產主義的失敗,都沒有破壞他的這種信念。”這個論斷是正確的。

    從新時期鄧小平的理論演變看,毫無疑問,堅持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是他一切理論活動的邏輯前提,對四項基本原則的強調貫徹改革開放曆程的始終。如果說與毛澤東相比在這方麵有什麽差別的話,那麽,這種差別僅僅在於,毛澤東側重於從指出社會主義的光明前景的角度來論證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而鄧小平則由於時代的變化,側重於從維護社會主義的純潔性,保障中國社會沿著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不斷獲得這一正確方向前進的角度來深化這一問題。這主要表現在:

    1.繼續用曆史來說明中國走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必要性

    他指出:“搞資產階級自由化的人提出的理想與我們的不同。我們講的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理想,而他們卻提倡資本主義理想。中國從鴉片戰爭起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從那時起的近一個世紀,我國有識之士包括孫中山都在尋求中國的出路。孫中山開始就想學習西方,所謂西方即資本主義。後來,孫中山覺得資本主義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為師’,學習十月革命後的俄國,開始了國共合作,導致北伐戰爭的勝利。孫中山逝世以後,國民黨的統治使中國繼續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悲慘地位,在日本侵華期間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後來發展起來的官僚資本主義壓迫下,中國繼續貧窮下去。這個曆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國拋棄社會主義,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不要說實現‘小康’,就連溫飽也沒有保證。”

    2.隻有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保證現代化目標的真正實現

    現代化戰略目標的一個基本特點是整體性,即社會的全麵發展和進步,尤其包括人的發展和進步,而社會主義道路恰恰適宜於並能夠保證這種全麵發展和進步的實現。一方麵,社會主義能夠實現共同富裕。正如鄧小平所說,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方少數人更快地富裕起來,但大量的人會長期擺脫不了貧困,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還會發生嚴重的失業問題。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公有製為主體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基本製度,將根本決定社會不會出現兩極分化,其發展的前途必然是共同富裕。而共同富裕是全體國民和社會整體素質提高的必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麵,社會主義為人的自由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社會主義的天性就是社會公有和社會平等,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與人之間由於根本利益衝突的消失而能夠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合作的關係。總之,隻有社會主義才能使廣大人民獲得富裕、平等、自由、幸福,而這正是現代化發展戰略目標人民性特點的要求所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