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在對未來社會的認定上表現出極其樂觀的態度,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在對未來社會的認定上表現出極其悲觀的態度

    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從理性的原則出發,認為隨著理性的不斷進步和知識的不斷更新和躍遷,人類社會也必然向越來越合理的方向趨近,從而實現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級向高級、由野蠻到文明的持續變遷,最終達到至善至美的理想王國。正如孔德所說:就其實質而言,發展這一術語對於直接確定人類究竟在什麽地方實現真正的至善,有著難以估計的好處。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從人類自身的存在狀況出發,通過分析、探討由於理性和科學的發展而形成的人與生存環境的矛盾,通過觸及現代西方社會的種種矛盾和危機,對未來社會的發展持消極和悲觀的態度。叔本華以“世界是我的表象”為邏輯基礎,以分析欲望和痛苦的循環運動為契機,得出了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相伴著痛苦的噩夢的結論。克爾凱郭爾從“孤獨的個體”出發,認為個人隻有最直接地、最生動地體驗到痛苦、恐懼、厭煩、憂鬱,乃至絕望和死亡等精神狀態時,才能真正意識到自我並體驗到自我的存在。薩特則基於“存在先於本質”的著名命題,認定人隻有選擇和體驗到畏懼、焦慮,甚至死亡的時候,才是真正的人的存在和自由。

    (五)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注重以外在尺度衡量社會的發展,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注重以內在尺度衡量社會的發展

    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既然把社會的發展歸結為外在主體的絕對普遍理性的不斷伸張和擴張,那麽,在衡量社會發展的程度時,就自然以外在於主體的“外在尺度”、“物的尺度”、“自然尺度”或“客體尺度”為標準。由於傳統理性主義所褒揚的理性在本質上是工具化了的理性,其功能即是對自然和社會的控製和改造,這樣,作為對象的自然界的變化、物的變化、客體的變化都是理性力量的顯現,都是理性發展的確證,因此,“外在尺度”、“物的尺度”、“自然尺度”、“客體尺度”歸根結底體現了理性尺度。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既然把社會的發展歸結為人的非理性因素的發展,那麽,在衡量社會發展的程度時,就自然會以內在於主體的“內在尺度”、“人的尺度”、“價值尺度”、“主體尺度”為標準。

    (六)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致力於從某種普遍價值中確定個人的價值,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致力於擺脫普遍價值約束的價值的個體定位

    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認為,人之存在的根據不在於人自身,而在於某種普遍性的原因,人的價值也不在於人自身而在於以某種普遍理性為基礎或根據的普遍價值。因此,人們對自身價值的認定就不能從自身入手,而應在某種普遍價值中尋求自身價值的定位,應當從某種先天的普遍的價值中導出個人的價值。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拋開了外在於主體的普遍性預設,從個人非理性的主觀存在出發,從人的存在本身尋找價值的源泉和根據,以價值的個體定位來說明人生的意義。

    (七)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主張科學技術萬能論,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主張科學技術悲觀論

    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認為,對於知識的依賴是任何社會都不可缺少的,但是在未來社會中,知識將越來越處於重要的地位,它將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動輪。至於科學技術帶來的諸如環境汙染、生態危機等問題,也隻能依賴科學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逐步加以解決。有的人甚至認為,科學是萬能的、是至上的,科學能解決一切問題。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認為,科學並不是萬能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在造福於人類的同時,也使人類的生存環境和生存條件麵臨嚴重危機,這種危機的實質是科學技術本身的危機。正如美國著名生物科學家戴維·埃倫費爾德所斷言:人道主義相信人是至高無上的、無所不能的,人不僅能控製自己的身心,而且也能控製大自然的周圍環境。今天人類要想使自然環境得到保護,使在地球上的人類能過著一種健全的和諧生活,就必須結束人道主義的統治。這裏所說的人道主義就是相信科學技術能解決一切問題的科學主義。

    二、超越與選擇:毛澤東社會發展理論的哲學定位

    當毛澤東胸懷大誌衝破父親的阻力,毅然走出韶山,涉足學海,以尋求人生之真諦的時候,他所經受的是展現在他麵前的日益開闊的外麵世界不斷送予他的新型文化的衝擊和洗禮。當他把對人生之路的尋求融於對中國社會發展出路的探索之中的時候,這種新型文化對他的衝擊和洗禮也就邏輯地轉換為這種新型文化中所內在包容的上述兩種社會發展觀對他的理論塑造。雖然這種理論塑造在他的身上最終也沒有達到像某些西方學者所表現出的係統的、完整的、自覺的理論形態,但無論是理性主義發展觀還是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對青年毛澤東的衝擊和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隻不過這兩種發展觀在青年毛澤東的心路曆程中沒有出現由理性主義而非理性主義的曆時性展開過程,卻是在共時性的邏輯存在中展開了二者的共存和矛盾。哲學視野中青年毛澤東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發展觀的二元共存,有著深刻的曆史背景並蘊含著邏輯的必然。

    在世界思想史上,從近代理性主義發展觀的興起,到現代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對理性主義發展觀的反叛,再到理性主義發展觀以變換了的形式與非理性主義發展觀的矛盾和鬥爭的展開,從實質上說,反映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的曆史發展。這是因為,這種理論的發展曆程,必然以抽象的形式包含著曆史發展的真實內容,內含著曆史的合理性和不同時代的時代精神的精髓。近代中國的曆史發展,雖然僅有幾十年的演進曆程並與典型社會形態的近代資本主義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差別,但是,由於殖民者的入侵使封閉幾千年的門戶洞開,這短短幾十年的曆程在中國這塊古老的地盤上,其實以濃縮的形式再現了幾百年西方資本主義的社會史。這時,西方文化包括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由於經過曆時性展開而形成的理論學說已經獲得了共時性存在,西方的理論學說對中國的傳播也就不可能按原來曆時性形成的順序依次展開,並按原來的順序依次為中國人所接受。這種共時性存在的理論學說對中國傳播的共時性推進,使近代中國人有可能在中國社會現實中,發現某種理論觀點的現實根據,從而認定某種理論觀點的正確性以及某種理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適用性,而忽視了它們的局限性及非適用性的方麵,使被接受的理論觀點的地位和作用片麵誇大,甚至被推向極端。正因為這樣,在近代中國的同時期裏,有的人持理性主義發展觀,有的人則持非理性主義發展觀,還有好多人則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發展觀二者並持。毛澤東青年時期的心路曆程,可謂用10年左右的時間又再現了近代中國80年時間的思想發展史,他幾乎同時接觸到了近代西方幾百年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家的不同思想觀點,在他當時的思想中形成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發展觀的二元並存局麵確實毫不足怪。

    首先,青年毛澤東對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推崇備至。毛澤東以嚴複、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李大釗、胡適、楊昌濟等為中介,比較廣泛地接觸了斯賓塞爾、孟德斯鳩、盧梭、赫胥黎等著名西方思想家的著作,對以理性主義發展觀為基礎的社會有機論、社會契約論、社會進化論有著比較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並對這些貫注著理性精神的社會發展學說表現了濃厚的興趣和期望。在青年毛澤東看來,中國封建專製主義統治的最根本的缺陷就是缺乏理性,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專製壓迫理性,以蒙昧扼殺理性。中國社會發展的最終根源和內在動力,必須轉向對理性的尋求,必須把理性置於最重要的地位,通過提倡理性,弘揚科學,傳播知識,消除愚昧,破除迷信,為徹底根除封建專製主義提供理論武器。毛澤東對理性在中國社會發展中地位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馬克思對傳統理性主義在近代西方社會發展中地位和作用的概括:“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麽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製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麵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為此,毛澤東深入研究了康德、黑格爾的理性主義學說,並綜合兼容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某些觀點,形成了他的“宇宙真理”觀。毛澤東的“宇宙真理”,即是指先驗存在於宇宙中的理性,是宇宙的大本大源,是萬物的根本法則,它構成並支配萬物,成為創造社會曆史的本體,而這恰是康德黑格爾理性主義發展觀的根本觀點。

    其次,青年毛澤東對非理性主義發展觀也給予了同樣的關切和推崇。毛澤東在關注傳統理性主義思想家著作的同時,也對西方非理性主義者的有關學說加以研究。叔本華的生存意誌、尼采的超人哲學、柏格森的生命哲學都對青年毛澤東社會發展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從提倡自強自振民族精神和民族意誌的強烈願望出發,從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發展觀中吸取有關思想,融合近代中國曆史上龔自珍的自由意誌觀、譚嗣同唯意誌論心力說以及王國維、梁啟超、章太炎等有關思想,提出了“自然意誌”理論,把意誌自由抬高到與理性並駕齊驅的地位。在毛澤東看來,意誌是先天存在的、自然的、實在的本能衝動,它雖然在每一個行動中都表現出來,但作為至堅至偉的力和實體,它隻有一個,它是無時間性的,因而與宇宙生命意誌是一回事。按照這種觀點,曆史活動實質上也就是非理性的意誌過程。因此,為救中國之弊,圖中國社會之發展,必須“鼓舞青年之精神,奮發國民之勇氣”,充分弘揚意誌自由。“意誌也者,固人生事業之先驅也”。

    青年毛澤東在發展觀問題上把理性和非理性同時推到曆史本體地位的二元論主張,說明了他的理論的不成熟性,同時也意味著理論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和可能,關鍵是要具備必要的曆史條件。當1920年夏天以後毛澤東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的時候,在發展觀問題上二元論的矛盾對立也就隨之結束了。毛澤東超越了理性與非理性的二元對立,使自己的社會發展觀在哲學層麵上獲得合理定位,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毛澤東之所以能夠實現這種超越,其重要機製在於:一是社會實踐的客觀發展對理論的選擇和創造作用。不適合實踐發展的理論必然會被淘汰掉,毛澤東對理論的認同和選擇沒有其他目標,其目的就是為了找到中國社會發展的理論向導。無論是傳統理性主義發展觀還是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其局限性和不合理性都會在實踐中暴露出來。二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當傳統理性主義在西方遭到危機的時候,除產生了非理性主義發展觀與之對立以外,還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從更高的角度對傳統理性主義的改造。馬克思主義在新文化運動中大規模傳入中國之後,人們立即發現了它的科學性,以及比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發展觀的高明之處。毛澤東對馬克思主義的接受逐漸排斥了在他的理論中體現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二元對立。三是理論自身發展的邏輯必然。理論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成熟的基本表現就是合邏輯性、無矛盾性,理性主義和非理性主義發展觀在毛澤東發展觀中的二元並存必然會隨著毛澤東發展觀的進一步發展趨向一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