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意義和缺陷

    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對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和馬克思主義哲學自身,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但是,由於這個運動過程的曲折性和複雜性,人們對這種影響的性質的評估曆來存在著重大的分歧。我們應該采取客觀的、科學的態度和方法,站在曆史的高度,應用曆史的觀點,對這次運動的意義和缺陷作出符合事實的估價。

    縱觀這次運動的曆史進程,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重大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打破了哲學的神秘感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的整個人類曆史上,由於廣大人民長期被限製在物質生產領域,被剝奪了從事腦力勞動的權利,在人民群眾和精神生產之間挖了一條巨大的鴻溝,拉開了人民群眾與哲學的距離,使廣大人民群眾不僅不懂哲學,而且很少有人知道哲學的存在。即使有人知道哲學的存在,也隻是認為哲學隻有“聖人”或知識分子才能懂得,對於勞動人民來說,企求哲學的親近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哲學一直像一團神秘的迷霧籠罩在人民群眾的頭上。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因而,它最切近群眾的實踐。雖然它具有概括性,但同時它又具有普遍、適用性,它能夠為我們認識、觀察和處理一切問題提供最一般的方法。這樣,當人民群眾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應用於實際工作,采取理論聯係實際、學中用、用中學、有的放矢的正確方法的時候,也就收到了矢無虛發、發必中的良好效果。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的曆史事實,徹底打破了哲學的神秘感,將哲學從書齋中解放了出來。

    (二)加強了哲學同現實生活的聯係

    馬克思主義哲學根源於社會生活,又作用於社會生活。哲學與現實生活的這種雙向相互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麵:一方麵,現實生活推動哲學的發展;另方麵,哲學又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但是,這種雙向的作用必須通過人的實踐這個中介才能實現。

    1958年開始的人民群眾學哲學用哲學運動,作為聯結哲學與現實生活中介的一種具有獨創性的特殊形式,無論對哲學本身的發展,還是對哲學固有功能的發揮,都起了重大作用,具有不可抹殺的曆史功績。

    從哲學對現實生活的作用方麵看,這次運動,有利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固有的認識功能和改造功能的全麵發揮,促進了人民群眾的思想的改造和生產的發展。按照馬克思的觀點,哲學功能的發揮是通過群眾的實踐,指向現實世界的,然而,群眾對哲學的把握以及哲學改造世界的功能由可能向現實的轉化,必須以群眾社會實踐的需要為前提條件。脫離群眾的需要,訴諸外在的灌輸是無濟於事的,恩格斯在分析理論對美國人的作用時就明確地指明了這一點,他說:“愈少從外麵把這種理論硬灌輸給美國人,而越多由他們通過自己親身的經驗去檢驗它,它就愈會深入他們的心坎。”“因為在沒有實際需要的時候,一切說教都是沒有用處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中國與人民群眾的廣泛際遇,正適合了當時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迫切需要。因而,使自身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對人民群眾的思想和工作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首先,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逐步樹立了唯物主義世界觀。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這裏的“迷信”具有兩種意義。一是對鬼神、上帝的信仰與頂禮膜拜,這主要表現在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通過學習哲學,人們逐漸淡化和清除了這種思想。比如,天津南開區南召子三條胡同的家庭婦女,通過兩年多的學習都克服了這種思想,知道迷信和鬼怪都是虛假的,再也沒有人去信神、算卦、求仙了。二是生產中的保守思想和畏難情緒。比如,鄭州市國棉三廠工人通過學習哲學,分析工廠的實際情況,發揮主觀能動性,開發生產發展的潛力,批判“生產到頂”的悲觀論,從而大搞技術革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其次,改進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了人們生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學哲學以前,麵對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所帶來的錯綜複雜的新問題,工農群眾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產管理中,往往用高度的政治熱情和自身的急躁情緒取代了科學的致思趨向和管理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通過學習哲學,他們懂得了實事求是,調查研究,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主要矛盾,群眾路線等觀點,從而自覺地克服了生產和管理中的盲目性和急躁情緒,改進了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了生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比如天津仁立毛呢廠參加學哲學的人遇到了問題時便說:“這事咱得分析分析,別犯主觀。”“具體問題咱得具體分析”,“客觀地分析問題,主觀地努力解決。”再次,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比如,他們在學習了主要矛盾的原理後,就主動在生產中抓主要矛盾,尋找解決問題的關鍵,並主動加以解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正如上海求新造船廠總結的那樣:“我們在生產中取得的成績是和群眾學哲學分不開的,因為群眾性的理論學習的開展,提高了職工的思想認識,發揮了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後必然會貫徹到生產中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