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位很有水平的學識型領導共進早餐時,聽了他的一席高論,感觸很深。

他說,與人說話的時候,說“咱們”,感覺是一家人;說“我們”,就有對立麵;說“我”,則是自我孤立。並說,能說“咱們”不說“我們”,能說“我們”不說“我”。

這話很讓人讚成。

讓人感觸深的東西會在腦子裏不斷地閃現,今天這話也一樣。同時也給我新的啟示。進而想到,是否還可分別以下情況不同處理:

在談合作與溝通的時候,或在麵對成績和表揚的時候,能說“咱們”,不說“我們”,能說“我們”不說“我”。

在檢討錯誤、承擔責任的時候,或在麵對未來風險的時候,能說“我”,不說“我們”;能說“我們”,不說“咱們”。

上述關於“咱們”、“我們”和“我”的理解,細想起來還有多重意義:

體現了比較寬廣的胸懷。隻有寬廣的胸懷,才能具有上述理解,也才能實踐上述理解。“我”突出個人,“我們”表現本方,“咱們”則體現各方共同體。

體現出高超的水平。兩種不同狀態下的不同順序的選擇,都是最應該的選擇,最合理的選擇,最合情的選擇,最好的選擇,也是最有水平的選擇。

體現了好的思路。兩種順序,都是寬廣的胸懷和高超的水平,但是,兩種順序的選擇方向卻是相反的。殊途同歸,甚有妙趣。

說“我們”特別是說“咱們”,前提是必須找到大家的共同點,否則就僅僅是一種態度。如若僅僅是一種態度,那別人的感覺就差多了,如稍有過分,就會被覺得是虛情假意,甚至是對人利用,那麽,必然適得其反。

所以,能否在誠心基礎上找到共同點並有所行動,就成了兩種順序中爭取最好狀態的關鍵所在。

能把壞事變好事,則遭遇就是機遇,否則,機遇也會變為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