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深有同感,講了自己體會:作為下級,領導不在場的時候盡量發揮;領導在場時盡量不發揮。

    過後再憶我們倆聊的內容時,腦子裏反複地迸出“左耳進右耳出”一說。越想越覺得有意思。

    越小越沒有刻意的目標追求,越小越不在乎說話人的重要程度,越小越憑自己的興趣判斷,越小所受到的約束越少,越小越無所顧忌,越小越真實,越小越自然,所以,越小越“左耳進右耳出”。可見,“左耳進右耳出”是人的最初始的、最原本的、最自然的行為本能。

    隨著年齡、知識、閱曆的增長,越不“左耳進右耳出”了,進了耳朵以後,越來越多的問為什麽,越來越多的思前想後聯想生發,越來越多的有所顧忌,越來越多的費腦子,越來越複雜,越來越不自然。但是,也越顯成熟,越被看做是有心人,越被看做有頭腦,有思想。可見,越不“左耳進右耳出”,說明後天學習、培養、鍛煉、雕琢越多,距離人的最初始的、最原本的、最自然的行為本能也越遠。

    從與年齡關係狀態上看,越小越“左耳進右耳出”;越大,越不“左耳進右耳出”。

    與年齡過程相伴的另一種狀態是,越小,快樂越多,越大,快樂越少。

    有趣的是,這兩個狀態放到一起,就成了越“左耳進右耳出”越快樂,越不“左耳進右耳出”越不快樂。想想也對,越小,越“左耳進右耳出”,越不得心病,越不有思想問題,越能放得下,越快樂。

    “進而不出”的功夫,小的時候,需要,但難以練就;長大以後,不需要,卻根固難除。“進而出”的功夫,長大以後,需要,但苦練難就;小的時候,不需要,卻不練自成。可見,小的時候和長大以後所需要的功夫截然不同。還可見,功夫,要練而成時,真的很難。利難舍,氣難順,臉難抹,心難平。要不練而成時,卻也容易。心寬氣平,自然而已。

    “執著”與“任性”都是“堅持”。原則問題上的堅持是“執著”,非原則問題上的堅持是“任性”。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