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中國哲學》於去年出版,得到頗為不錯的回響。去年,本書獲選為“香港讀書月”中學生讀書報告比賽高中組推薦讀物;今年,又獲選為香港書展“名家推介”好書。能夠和帶維兄這樣的好友分享這些光榮,實在是人生樂事。我們誠心希望,這些肯定不是出於我們的好運氣,而是因為我們真的做對了一點什麽。

在推介本書時,出版社一直強調本書是配合中學通識課程而寫的。最初黎耀強先生向我提出本書的計劃之時,用意也的確如此。但是我很想補充一點,一到我下筆之時,我就堅拒把本書寫成一本單純的中學生讀物。本書固然很適合中學生閱讀,但這並不表示我們要犧牲深度。我著力將我自己多年思考中國哲學與當代社會問題的心得,用最深入淺出、扼要簡明的方法,濃縮地寫進書裏。書中不少的見解,正預示著我計劃中未來十年的研究方向。同樣,帶維兄在撰寫他負責的篇章時,也做了許多深刻的思考。所以我想懇請喜歡這書的讀者,不要吝嗇將它介紹給較為成熟的朋友。

誠如帶維兄言,對於中國哲學如何在社會裏實踐和推廣的問題,我的確是念茲在茲,片刻不能或忘。但是,我對中國哲學的興趣,本來正始於其在個人生命裏的應用。借用中國人的舊話說,我是個氣性生命很盛的人,情感烈,性子躁,欲望多,心境難得平和清明。但自從接觸到中國的傳統哲學思想之後,二十年來獲益匪淺。

今年七月,我給診斷出患上了末期腎癌。多年儒家哲學教我的盡生忘死、道家教我的反歸其根、佛家教我的擁抱無常,馬上都派上用場。來到這個生死的關口,我所學的中國哲學,真的沒有虧待我。

第一版的出版過程時間比較緊逼,我又是個不善處理繁瑣資料的人,結果是文稿裏很多不大不小的錯誤沒有給檢查出來。為此我一直感到遺憾,希望能為本書出一個修訂的版本。我向起初邀我寫稿的黎耀強先生提及此事,黎先生馬上答應代辦,並且即時得到中華書局總編翟德芳先生首肯,為我安排本書第二版的出版。二位的厚意,我感激在心。

重讀本書,真是百感交集。寫崔雅的時候,句句是崔雅;讀崔雅的時候,句句是自己。自他不二,昨日的別人,就是今日的我。足見古人的智慧,處處是最為屬己、最為切身的人生智慧。病中的經曆,再一次印證了我所相信的價值果然真實不虛。得知患病的事實之後,親人馬上形成了第一線的支援團隊。然後上司、同事、朋友、學生,自發地陸續加入,團隊漸次壯大。這個團隊提供的支援,深入經濟、物資、資訊、家居、膳食、育兒、情感、信仰,以致治療戰略等領域,鎮住了因劇變而來的致命震蕩。這個團隊的構成,無非就是儒家的君臣(引申為今日的上司下屬)、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五倫,另加唐君毅先生建議加入第六倫即師生。我稱之為人倫為本的末期癌病者支援。我不能想象,假使我現在舉目無親,我境況會是何等淒涼。

站在這個生死的關口來等待第二版的麵世,實在別有滋味。我猜我應可親見本書第二版的麵世,但是前麵的路有多長,路上如何,卻全然是未知的問號。這也真的沒有什麽大不了,人生本來就全然是未知的問號。我隻知道,從我學習中國哲學以來,孔老釋的智慧,一直沒有虧待我。我還有年幼的女兒,還有十年的研究計劃和一個複興中國文化的卑微心願。我的路一日沒有完,我的責任就一日沒有完。是責任,而不是免責的自由,給予我人生一個意義,這個意義就是我的救贖。

我低下了頭,背著雙手,看著自己的腳尖,不徐不疾地走我的路,老老實實,殷殷勤勤地走。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百步之行,豈不亦然。

是為後記。

楊國榮

2008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