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思想分析和解決當今所麵臨的紛繁複雜的現實問題,需要我們很好地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將傳統文藝理論融入到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當中,即建設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既要全麵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思想,又要堅持立足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現實狀況,隻有這樣,才能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思想,促進我國當代文藝的健康穩定發展。

    19世紀40年代,隨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創立,並逐步發展起來。伴隨著宗教權威精神和傳統形而上學的解體,人類放棄了對彼岸世界的膜拜和追求,肯定了此岸世界的俗世生存,這就促使了理性的覺醒。人轉而依靠個體的審美理性來支撐存在的理由,審美作為一門學科應運而生。18世紀後期,鮑姆加登命名了美學學科,康德則使美學真正建立起自己獨立的領域。席勒對康德美學進行了進一步的發揮,特別是突破了純形而上學思辨的話語框架,引進了一種康德美學所沒有的社會曆史緯度。馬克思的美學思想吸收了席勒的異化思想、完整的人的思想、全麵的人的思想。

    黑格爾的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使馬克思受益頗多,其理論不管是思想內容,還是研究方法,都是對黑格爾理論的批判繼承。黑格爾認為的藝術是人類自我意識的方式之一,異化與複歸思想、對象化與自我觀照思想在馬克思美學中都有接受和新的發揮。

    費爾巴哈的思想對馬克思思想的影響是眾所周知的。在美學上,費爾巴哈也是把藝術劃歸到此岸性,與完整的人直接聯係。他從人本主義角度看待藝術,在他看來,藝術永遠隻是現實人的生活,人的情感表現,是與神學本質相對立的。馬克思十分肯定費爾巴哈將精神實質還原到人的本質,從而把哲學從天國降到人間的做法。肯定了他的人本主義和唯物主義方向。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這對正在醞釀新文化運動、力圖除舊布新的新生知識分子,是一種理論激勵與現實指導。外在的政治理論借鑒與風起雲湧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相互應和,使馬克思主義在物質層麵、製度層麵和精神層麵都有批判與創新的需求與可能。

    五四前後直至延安時期的中國文學表現出了以下三個特點:一是啟蒙文學迅速占據主導地位。胡適等人在20世紀之初發出文學界革命的呼喊,認為欲革新道德、宗教、政治、風俗、學術、人心等,都要從革新小說開始。在這種情形下,“科技救亡”位移到“文化救亡”,物質層麵的變革轉移到精神層麵的變革。二是政治理論來自蘇聯,文學影響也部分來自蘇聯。人的覺醒而後是階級覺醒,人性批判而後是政治批判。三是市民文學受到重創。在以革命的名義蕩滌舊文藝的思想內容與形式的同時,文藝的個性化、言情性以及娛樂功能被遮蔽或被弱化,文藝的意識形態一麵被強調,救亡圖存與曆次人為運動“洗禮”的中國文學,從此走上了漫長的曲折路途。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或本土化的一次有力實踐。《講話》既是文藝的,更是政治的,是自“五四”以來文藝從屬政治的一個鮮明注腳。對於文藝源泉、文藝功能、文藝批評標準、文藝內容和形式、文藝的主體條件、文藝的創作方法、文藝學的理論根據等問題,《講話》都有明確的解答和規定。自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末的三四十年間,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研究沒有超出這個範圍。一方麵文藝實績主要體現在普及型與服務性的功能上;另一方麵文藝理論對蘇聯文藝體係的襲用更為明顯。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