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在運用和發展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方麵,有過兩次曆史性的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複探索,在經曆了種種曲折之後,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的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勝利。

    一、毛澤東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在近代以來複雜又特殊的國際國內環境中,在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中國革命的豐富實踐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和中國實際的完美結合,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形成了毛澤東思想。

    (一)毛澤東思想形成的曆史背景

    毛澤東思想誕生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絕不是偶然的。

    首先,五四運動前後,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時候,中國正開始遭受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盡管馬克思、恩格斯在他們的著作中曾多次提到中國,但是,在馬克思主義誕生後的半個多世紀裏,中國人與馬克思主義是隔絕的,“根本不知道世界上還有什麽帝國主義,什麽馬克思主義。進了學校,也隻曉得幾個資產階級的英雄,如華盛頓、拿破侖。”直到20世紀最初的十多年內,知道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中國人也還寥寥無幾。馬克思主義真正為中國的先進分子所認識,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的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後。列寧領導的這場革命的勝利,使馬克思主義通過社會主義的蘇維埃俄國傳到了中國。中國的先進分子從俄國十月革命活生生的事實中,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同時,中國的國內情況也已具備了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條件。一方麵,辛亥革命後,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奠定了階級基礎。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中國工人階級的人數已經達到200多萬。盡管它占全國人口的一小部分,但它畢竟代表了新的生產方式,代表著中國社會的未來走向,而且它很集中,便於形成大的力量。另一方麵,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準備了思想條件。1915年9月,參加過辛亥革命的陳獨秀倡導新文化運動,在思想文化領域發動了一場比辛亥革命時期更為猛烈的反封建運動。他們追求民主,倡導科學,以磅礴的氣勢給了封建專製主義、倫理道德以及迷信愚昧以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啟發了人們的理智和民主主義的覺悟,激勵人們去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從而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創造了思想和文化條件。

    其次,近代中國社會和民族民主革命的現實狀況。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優秀曆史遺產和光榮傳統的偉大民族。它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東方文明,積澱了有著深厚底蘊的優秀文化傳統,其中不乏民主性的精華和樸素的政治哲學思維;它酷愛自由,反對外來侵略,富有愛國主義的革命傳統,一些先進代表人物都提出過治國平天下的方略。這是毛澤東思想產生不可或缺的曆史淵源。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世界上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最激烈的國家之一。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以及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等等,各種矛盾糾纏、交錯,社會經濟關係和階級關係錯綜複雜,而且處在經常變動之中,有時甚至到了瞬息萬變的程度。在這樣的國度裏發生革命也就較其他國家要艱巨得多、複雜得多,必然會遇到許多特殊的問題。例如,如何認識中國的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通過中心城市武裝起義能否取得革命在全國的勝利等等。這就給革命政黨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如何以馬列主義的一般原理,正確判斷近代中國社會的性質和社會各階級狀況,科學認識中國革命的規律,製定適合中國情況的路線,解決這些馬列主義沒有提供現成答案的特殊問題。這不僅為毛澤東思想的產生提供了迫切的客觀要求,也為毛澤東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實踐基礎。此外,中國革命所處的國際環境也十分複雜。蘇聯和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支持援助,無疑為中國革命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但是,斯大林和共產國際在指導中國革命問題上,有時又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給中國革命帶來了不利的一麵。帝國主義是中國革命的對象,但是由於它們在侵略中國的問題上的利益衝突,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如何正確對待共產國際關於中國革命的指示,如何充分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製定有利於革命發展的戰略策略,這些實踐中提出的重大問題的解決,也有力地促進了毛澤東思想的產生。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