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必要時, 國家利益服從公民個人利益

    D。 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個人合法利益

    17. 把 “鄧小平理論” 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並寫入黨章是 (  )

    A。 1987 年黨的十三大

    B。 1992 年黨的十四大

    C。 1998 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

    D。 1997 年黨的十五大

    18.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 從根本上說, 是 (   )

    A。 社會生產力不發達的必然結果

    B。 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性質決定的

    C。 生產社會化和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

    D。 世界各國人民發展友好關係的必然結果

    19. 舊中國中華民族麵臨的兩大曆史任務是 (   )

    A。 發展經濟與發展教育

    B。 爭取和平與發展生產

    C。 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與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D。 發展農業生產與發展國防工業

    20. 中國共產黨的階級基礎是 (   )

    A。 知識分子

    B。 農民階級

    C。 工人階級

    D。 工人、農民、解放軍和知識分子

    21. 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特征是 (   )

    A。 和平與發展

    B。 戰爭與革命

    C。 社會主義建設

    D。 第三世界興起

    22. 市場經濟是 ( )

    A。 資本主義特有的

    B。 社會生產的最終形式

    C。 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

    D。 人類社會永遠存在的

    23. 對 “實事求是” 首先作出馬克思主義的解釋, 並把它確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思想路線的是  (   )

    A。 李大釗

    B。 毛澤東

    C。 鄧小平

    D。 江澤民

    24. 將 “鄧小平理論” 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 (  )

    A。 1999 年九屆人大三次會議

    B。 黨的十三大

    C。 黨的十四大

    D。 黨的十五大

    25. 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中 “解放生產力, 發展生產力” 指的是 (  )

    A。 生產關係的地位

    B。 生產力的基礎地位

    C。 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D。 共同富裕的目標

    26. 建國後, 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照搬了 (    )

    A。 英美模式

    B。 蘇聯模式

    C。 中國模式

    D。 波蘭模式

    27. 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是 (     )

    A。 革命的階級鬥爭

    B。 改革

    C。 發展生產力

    D。 物質利益原則

    28.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組織形式活動的基本原則是 (     )

    A。 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

    B。 人民當家作主的原則

    C。 工農聯盟的原則

    D。 民主集中製原則

    29. “三個有利於” 標準具有內在聯係性, 其中最基本的是 (  )

    A。 人民生活水平標準

    B。 綜合國力標準

    C。 社會生產力標準

    D。 市場占有率標準

    30. 公有製為主體, 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 是 (    )

    A。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政策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