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民主革命時期, 中國共產黨黨員的絕大多數來自農民, 因而它不是工人階級先鋒隊。33.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因此, 在市場經濟中人們的經濟行為可以不受道德規

    範。

    四、論述題 ( 共2 題, 每題10 分, 共20 分)

    34. 鄧小平在領導中國共產黨進行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中如何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

    想? 這一正確評價有何重大意義?

    35. 改革開放以來, 人們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擴大。請結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收入分配

    理論和社會主義最終要實現的目標, 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

    五、材料題 ( 共2 題, 每題10 分, 共20 分)

    36. 以下是關於我國水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國可利用的水資源僅占世界的7 % , 全國年人均淡水量2400 立方米, 僅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4 , 而且長江以南的水資源占全國的80 % , 長江以北占20 % , 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 20 。1999 年全國年汙水排放總量為606 億立方米, 其80 % 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庫。缺水的北方農業, 采用傳統的漫灌方法, 浪費十分嚴重。1998 年中國長江等流域發生特大洪災, 表麵上是水多了, 實質上是森林過度采伐, 生態環境嚴重惡化, 蓄水保水作用減弱所致。

    摘自 《光明日報》2001 年5 月21 日

    材料2

    當人類改造自然能力顯著提高, 有能力迅速將自然環境和物質轉化為經濟效益之後, 就往往偏愛於眼前利益, 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來和根本, 演變為國家、地區、部門、集團對資源的競相占有, 甚至導致總體失控, 進而遭到自然界的報複。濫墾濫伐導致水土流失; 圍墾河湖灘地導致洪水泛濫; 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節約、保護水資源導致幹旱缺水; 超采地下水導致地麵下沉等, 都是明顯的例證。

    摘自 水利部部長汪恕誠在全國水利科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材料3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水資源危機日益突出, 把海水轉化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獲得廣泛應用。反滲透技術已相當成熟, 並有約20 年的經驗積累, 已成為海水製取飲用水最廉價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產量已達到2700 萬立方米, 並以10 % ~30 % 的年增長率攀升。實施此項工程的不僅有中東國家, 還有美國、俄羅斯、日本、意大利等許多發達國家的部分地區。其中美國有一家反滲透淡化廠規模就達到日產38 萬噸。大型海水淡化噸成本一般在1 美元左右或以下, 在許多國家其價格與自來水價格相差無幾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 我國海水淡化事業進展緩慢, 在整個40 年的發展過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經曆10 年之久。1958 年起步, 1965 年開始研究反滲透技術, 1986 年建設日產3000 噸的海水淡化裝置, 1997 年建成舟山日產5000 噸海水反滲透淡化裝置, 與國際水平相差甚遠。造成我國海水淡化進展緩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夠解放, 擔心海水淡化技術不可靠, 成本過高等。

    摘自 《中國化工報》2001 年3 月10 日

    材料4

    甘肅省張掖自古並不缺水, 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 曾經澆築了河西走廊的輝煌, 而張掖就位於河西走廊的腹地, 人稱 “金張掖”。但是隨著人口和耕地的增長, 近幾十年來, 水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了。為了緩解水事矛盾, 100 多萬張掖農民在調整農業結構的時候, 把水的壓力變為動力, 以節水為出發點, 選擇節水而高效的種植業品種, 不僅提高了農民收入,實現節水與增收雙贏, 而且轉變了農業生產方式, 使農業發展水平躍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並最終走向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