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台基北邊緣上夯牆側麵倒塌的瓦片堆積中以板瓦、筒瓦殘片為主。板瓦表麵多數為中粗繩紋、抹繩紋(瓦一端繩紋有一段被刮抹),內麵為素麵,有的板瓦內麵還殘留少量麻點紋。個別板瓦表麵有戳印陶文,為陰文,有“左司”、“左宮”、“大匠”等。筒瓦多數表麵為細繩紋、內麵為麻點紋,泥條盤築製法痕跡明顯。少數筒瓦表麵飾中粗繩紋、內麵為布紋。該堆積物應為牆頂建築倒塌堆積。

    3.對前殿遺址夯土台基南部邊緣的結構及夯土台基以南的遺跡也有了初步的認識。

    前殿遺址台基南邊緣較低,而且略呈由北向南傾斜的坡狀。現存高度為2.8~6米。為了弄清其結構,在此進行了試掘。我們發現,南邊緣的夯土台基下麵秦代原始地麵距現地表1~3.5米。在夯土台基以南,秦代原始地麵之上,為未夯過的五花土,五花土中間和表層有二或三層路土,均向北伸入了夯土台基之中。路土層分別距現地表0.25米、0.6米、1米。通過勘探了解到路土層在夯土台基中普遍存在。所以我們認為現存的這幾層路土當為前殿遺址夯土台基施工過程中形成的踩踏麵。

    從現存台基表麵來看,夯土台基呈北高南低的斜坡狀,台基西南部邊緣結構與南部邊緣結構不同。這主要是因為遺址位於龍首原向西南延伸的台地上麵(台地海拔394.2~401.4米,群眾稱之為?塢嶺),故整個台基並非全部是人工夯築而成,而是利用龍首原高高低低的自然地勢,在四周及上麵加工夯築而成。台基西南部下麵原來地勢較高,越往北地勢越低,故人工夯築部分由南向北逐漸增高至台基北部全部為自秦代地麵向上由人工夯築而成。

    4.在前殿夯土台基之南,距夯土台基南壁3米處發現一處鋪瓦的屋頂遺跡。該處遺跡為一座房屋屋頂的一部分。殘留的鋪瓦及瓦片範圍東西長3.06米、南北寬3米,距地表1.04米。屋頂鋪瓦遺跡現存筒瓦6行、板瓦5行。筒瓦通長為46~54厘米,厚1.2~2厘米。瓦表麵飾細繩紋或稍斜中粗繩紋,內麵為麻點紋,泥條盤築痕跡明顯。這是秦代筒瓦的顯著特征。板瓦通長為58~62厘米,寬44~51厘米,瓦厚1~1.8厘米。瓦表麵飾交錯細繩紋,內麵為素麵。均為秦代板瓦。

    從屋頂倒塌堆積的碎瓦片中還發現有少量的漢代筒瓦(瓦表麵飾中粗繩紋,內麵為布紋)。可見屋頂所用板瓦和筒瓦以秦瓦為主,也有少量漢瓦。即該房屋建築應為秦代,漢代沿用,並曾修葺。

    5.在前殿夯土台基的南邊沿還發現有一條沿夯土台基南壁東西走向的壕溝,現長285米,寬1.85~2.2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