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至1984年,豐鎬隊在客省莊和馬王村之間進行了普探,又發現十多處西周夯土基址,其中較大的有九座,編號為五至十四號夯土基址。

    五號夯土基址在四號夯土基址的正東約100米處,位於灃西棉花站的後院內。現存夯土麵距地表2.6米,基址東西向,長方形,東西長約30米,南北寬8~10米,夯土厚度至0.5~2.5米之間。

    六號夯土基址在五號夯土基址正南約30米處,位於灃河管理處的後院內。夯土麵距現地表2.4米,這處夯土基址形狀不甚規整,東西最長約13米,南北最寬約10米,夯土厚度至2.5米左右。

    七號夯土基址在一號夯土基址南約50米處,位於馬王村小學後操場北牆處。夯土麵距現地表0.9米,基址東西長約12米,南北寬約8米,夯土厚度在2米左右。

    八號夯土基址在七號夯土基址西南約35米處,位於馬王村小學後操場西牆內。夯土麵距現地表1.5~1.8米,基址的西部已被破壞,現東西殘長5米,南北寬8米,夯土厚度在2米左右。

    九號夯土基址在八號夯土基址正東約50米處,位於馬王村小學後操場內,夯土麵距現地表1.5米,基址東西殘長7米,南北寬約8米,夯土厚度在2米左右。

    十號夯土基址在九號夯土基址的東北約20米處,北距三號夯土基址55米,位於馬王村小學北排教室南側。夯土麵距現地表0.5米左右,基址東西殘長7米,南北寬約8米,夯土厚度在2~3米左右。

    十一號夯土基址在西戶公路南側,北距四號夯土基址約160米。夯土麵距現地表0.7米,基址南北長12米,東西寬5米,夯土厚度約1.5米左右。

    十二號夯土基址在十一號夯土基址的東南約10米處。夯土麵距現地表約1米,基址東西殘長14米,夯土厚約1.2至1.7米。基址南臨斷崖,在斷崖上可以看到夯土基址的斷麵。

    十四號夯土基址在十一號夯土基址東北約50米、六號夯土基址正南約105米處。基址東西長約7米,南北寬5米,夯土麵距現地表0.7米,夯土厚約2.5米左右。基址下麵壓著西周早期的灰坑。

    3.張家坡墓葬區

    主要分布在張家坡、海家坡、大原村一帶的高地上。這是豐京最大的一處貴族族葬公共墓地,經鑽探已發現的墓葬達3000餘座,其中已發掘了1000多座,估計整個墓地墓葬總數約有10000座左右,是目前已知的數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處西周墓地。同時還發現有大量附葬的車馬坑、馬坑、牛坑等。

    井叔家族墓地位於張家坡村西,1983年至198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隊進行發掘。包括一座雙墓道大墓(M157)、三座單墓道大墓(M152、M168、M170)和若幹較大的豎穴墓(如M163、M165等)和馬坑、車馬坑等。這些墓葬中大都出有井叔自作的青銅禮器,因此可以確認大墓的墓主乃是幾個不同時期的井叔。井叔其人是見諸於西周銅器銘文的,其中的一位井叔,根據傳世的?鼎等銅器銘文,可以判定是西周懿王時期的朝廷重臣。這幾座帶墓道的井叔墓是張家坡墓地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墓葬。

    西周車馬坑已有不少發現,在今豐鎬遺址保管所內集中分布著7座。1956年共發掘了4座,分別是一號(原編墓號167)、二號(原編墓號168)、三號(原編墓號185)和四號(原編墓號192)。其中對保存比較完整的二號車馬坑修建了保護廳,對外進行陳列。此外,還探到另外三座車馬坑,但都沒有發掘。未發掘的車馬坑之一在第四號車馬坑東約五六米,也是南北的長方坑,大小略同於第四號車馬坑。未發掘的車馬坑之二在第一號車馬坑之西約八九米,坑形及大小不明。未發掘的車馬坑之三在第二號車馬坑的東南約四五米,是東西的窄長方坑,寬約三米。

    4.新旺、馮村遺址區

    主要分布在新旺、馮村一帶的高地上。經過考古鑽探和發掘,發現有居住遺址、銅器窖藏和手工業作坊遺址。居址有土窯式和半地穴式兩種。這一區域內已多次發現青銅器窖藏。1967年出土盂、各一件,盂上有銘文49字。1973年出土鼎、盂各一件;1982年出土大小鼎各一件。1993年春,新旺村北修建宅基時出土鼎等5件。此外還發現有製骨作坊、陶窯等手工作坊遺址。

    5.97SCMT1地層剖麵

    位於馬王鎮灃河毛紡廠東的預製廠北部。1997年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豐鎬隊進行發掘。97SCMT1以西壁剖麵為例,可分為四層:第一層是表土層,厚約0.2米;第二層是晚期擾土層,厚約0.2米;第三層是灰土層,時代為西周晚期;第四層是黃土層,厚約1米,時代約為商周之際。本探方發現灰坑5個,它們與地層堆積的關係是:H8、H 3均開口在第三層之下,H3打破H11,H11又疊壓在H16之上,H11打破第四層,H16打破H18,第四層疊壓在H18之上。T1地層剖麵被學術界視為確定商周分界年代的界標和先周西周考古學文化分期斷代的標準考古文化層,現臨時予以就地保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